12月24日晚,中信證券(600030.SH)收購廣州證券消息刷屏。殊不知,中信集團這家巨無霸實業方面的整合也在同步推進。
大冶特鋼(000708.SZ)同日發布停牌公告,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方式,購買中信泰富特鋼投資有限公司等持有的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的控股權。
其中,大冶特鋼、興澄特鋼均為中信集團旗下鋼鐵板塊成員。此舉也意味著,中信集團開始啟動旗下鋼鐵業資產向大冶特鋼這一上市平臺整合。
對于此次重組是否由中信泰富主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5日聯系到大冶特鋼人士,對方未能給予明確答復,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興澄特鋼體量要比上市公司體量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整合與當前行業加速兼并重組的趨勢保持一致,將鋼鐵資產置入到上市平臺年內已有多起案例,如將置入了三安鋼鐵的三鋼閩光(002110.SZ),以及尚在推進當中的華菱鋼鐵 (000932.SZ)百億重組案。
中信啟動鋼鐵整合
相比于旗下金融業務,中信集團的實業板塊的投資顯得低調而強大。
此次計劃置入上市公司的興澄特鋼,便是國內特鋼行業龍頭之一。
公司官網顯示,公司隸屬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是中國中信集團下屬的高度專業化的特鋼生產企業。
大冶特鋼第一大股東為湖北新冶鋼,后者持有上市公司29.95%的股權,同時中信泰富(中國)投資亦直接持有上市公司28.18%股權,即中信泰富間接控制大冶特鋼58.13%的股權。
換言之,此次重組為中信集團對旗下鋼鐵業務的內部整合。
上述大冶特鋼人士雖未給出明確回應,但公告中透露出一個細節,“公司收到主要交易對手方發來的關于參與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意向函。”
主要交易對手方,即是中信泰富特鋼投資公司,以及江陰信富投資、江陰青泰投資企業等5家關聯公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上述公司法人及委派代表均為俞亞鵬,此人正是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董事長,同時也是大冶特鋼的董事長。
雖然重組草案尚未公布,但從行業角度卻可以為興澄特鋼簡單“畫像”。
據江蘇經信委2017年6月數據,2016年無錫當地營收過百億的23家企業中,便包括江陰興澄特鋼。相比之下,大冶特鋼同期營收則為64億元,體量要小于前者。
此外,興澄特鋼產品包括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等,這與大冶特鋼的產品結構相類似。
“同建材等產品相比,汽車零配件類產品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普遍具備客戶固定、產品附加值高、盈利能力相對穩定等特點。”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25日介紹稱。
大冶特鋼近年財務數據可以提供佐證。2011年至2015年鋼價下跌期間,公司業績穩定,多數年份保持在2億元以上,抗周期能力明顯高于建材、板材類鋼企。
考慮到產品結構類似,興澄特鋼亦大概率適用上述特點。反觀A股特鋼板塊,大冶特鋼規模距太鋼不銹(000825.SZ)和方大特鋼(600507.SH)仍有不小差距,通過注入興澄特鋼則有望縮小這一差距。
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旗下還有湖北新冶鋼(大冶特鋼第一大股東)、青島特鋼和靖江特鋼等多家成品企業。
至于為何率先注入興澄特鋼?后續是否涉及其他資產整合?前述大冶特鋼人士未能給出明確回復。
行業高點的選擇
“中信系”整合鋼鐵板塊并非孤例。與大冶特鋼毗鄰的湖南華菱鋼鐵,同樣處于重組當中。
12月7日晚,華菱鋼鐵發布資產收購預案,擬以105億元收購華菱湘鋼、華菱漣鋼、華菱鋼管少數股權和華菱節能100%股權。
上述交易標的為華菱鋼鐵的關聯公司,該筆交易完成后,華菱鋼鐵不僅實現了鋼鐵資產的整體上市,同時總產能也一舉超過2400萬噸,躍居上市鋼企前四強。
福建的三鋼閩光更是搶先一步,今年6月就已完成對三安鋼鐵100%股權的收購。
緣何今年上市鋼企并購明顯提速?
其中可能涉及二級市場低點、行業高點的權衡。雖然股市低迷、交易標的難以獲得較高溢價,但今年四季度行業開始步入“拐點期”,12月噸鋼利潤已降至全年最低水平。
“2016年以來,鋼企增長得益于去產能引發的價格上漲,如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拉動效應卻在逐步弱化,接下來如何保證增長?”王國清分析稱,通過重組等形式,提升自身產能、利潤規模,便成為了必然選擇。
問題同樣存在。她指出,近三年鋼企盈利能力大幅好轉,可能對行業兼并重組帶來一定困難,“中小鋼企利潤不好時,無疑更有利于頭部公司兼并。”
所以,年內上市鋼企重組,多以上述鋼鐵集團內部整合、置入資產到上市公司為主。
另一方面,其他鋼企間的博弈也在進行。
12月中旬,處于重整階段的西林鋼鐵,曾傳出方大集團半路“截胡”建龍集團的消息。
國企、民企紛紛擴產能的背后,是一份被業內稱為“46號文”的國務院文件。
該《指導意見》設定的總目標是,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家—4家、4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6家—8家,和一些專業化的鋼鐵集團,例如無縫鋼管、不銹鋼等專業化鋼鐵集團。
據蘭格鋼鐵統計,2018年1-10月,國內排名前十的鋼企粗鋼產量占比不到35%,距上述目標最少有25%的提升空間。
加上“十三五”規劃的鋼鐵1.5億去產能任務,如今已經基本完成,各家鋼企為爭奪上述頭部地位,自然要加大外部并購力度。
區域鋼企也不例外。
三鋼閩光12月11日接受機構調研時直言,“公司原來的目標是做區域龍頭企業,現在也不排除向外擴張。”
僅五天過后,公司發布公告,以18.14億元的價格競買萊蕪鋼鐵新疆公司的122萬噸鐵、135萬噸鋼的產能指標。
可以預見的是,2019年鋼企并購會越發頻繁,甚至不排除出現類似寶武合并這類重磅整合的可能。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