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能上,根據規定,生態環境部負責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基本制度,負責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負責監督管理國家減排目標的落實,負責提出生態環境領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國家財政性資金安排的意見,負責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和監督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負責核與輻射安全的監督管理,負責生態環境準入的監督管理,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組織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監督執法,組織指導和協調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開展生態環境國際合作交流等。
按照環境突出問題來設置部門是這次生態環境部三定方案的一大亮點。在生態環境部職能中,增加了幾項工要工作,即組織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負責海洋生態環境監管、應對氣候變化、固廢與化學品處理等。而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由23個內設司局級機構組成,新設機構包括“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海洋生態環境司“、”應對氣候變化司“、”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生態環境執法局“等。
其中,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負責監督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情況,擬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工作計劃、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承擔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織協調工作。承擔國務院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2015年底,被稱為“環保欽差”的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河北開展督察試點,隨后,環保風暴推向全國。2016年7月,首批8個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2016年11月,第二批7個督察組督察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2017年4月,第三批7個督察組督察天津、山西、遼寧、安徽、福建、湖南、貴州;2017年8月,第四批督察組陸續進駐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在兩年多的時間內,環保風暴無死角覆蓋31個省份。
據人民日報2018年5月24日消息,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第一輪督察“回頭看”,從2019年開始第二輪督察。根據生態環境部通報,截至今年7月7日,首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已完成各項任務。各督察組交辦的舉報問題,地方已辦結28076件。其中責令整改22561家;立案處罰5709家,罰款51062萬元;立案偵查405件,行政和刑事拘留464人;約談2819人,問責4305人。
而作為新納入生態環境部職能范圍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和應對氣候變化。“三定”方案規定,海洋生態環境司,負責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工作,監督陸源污染排海,負責防治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和廢棄物海洋傾倒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組織劃定海洋傾倒區。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綜合分析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牽頭承擔國家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關工作,組織實施清潔發展機制工作。承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有關具體工作。
國家海洋局今年4月發布的《2017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海水質量總體有所改善,典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使用要求。但是,入海河流水質狀況仍不容樂觀,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海洋環境風險依然突出。在監測的371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中,工業排污口占29%,市政排污口占43%,排污河占24%,其他類排污口占4%。全年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次數占監測總次數的57%,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119個入海排污口全年各次監測均達標,76個入海排污口全年各次監測均超標。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朱慶林副教授告訴界面新聞,新設的海洋生態環境司是將原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并入生態環境部后新設的,這樣可以更好地與防治陸源污染,包括人海河流、排污口、陸地面源污染等進行聯動,協調管理變得相對容易。這有助于陸地環境與海洋環境進行一體化治理,避免不同部門在生態環境管理上各自為政的現象。
朱慶林表示,劃定海洋傾倒區原本也是原國家海洋局的職能,主要是指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不便于在陸地處置的情況下,選定適當的海域作為傾倒區來承接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陸地環境與海洋環境沒有辦法嚴格分開的,從很多方面來講,海洋生態環境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陸地上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在生態環境部設海洋生態環境司將有利于加強防治陸上原因對海洋造成的污染,改善海洋環境,促進陸地、海洋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這是值得期待的。
今年5月,為遏制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案件多發態勢,確保長江生態環境安全,生態環境部啟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即“清廢行動2018”。7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意見征求。固廢問題不斷受到重視。在生態環境部機構調整中,界面新聞發現,固體廢物與化學品也單獨成司。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負責全國固體廢物、化學品、重金屬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組織實施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及出口核準、固體廢物進口許可、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登記、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等環境管理制度。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蔣建國向界面新聞分析,在機構調整之前,環保部曾設污染防治司,污染防治司下設大氣處、流域處、固體廢物管理處等部門,2016年又將污染防治司去掉變成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從介質角度弱化了固廢的位置,這次對原來部門的調整重新把固廢和化學品獨立成司,認識過程的變化表明固廢問題被國家所重視。
蔣建國指出,從污染源的角度來說,固廢問題不解決,又將變成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的污染源。固廢不是介質,不像水、土壤、空氣,固廢在這三個方面都會涉及,除了生活垃圾產生固廢、水處理、大氣處理都會產生固廢。將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獨立成司是響應固廢法修訂的重要舉措,把固廢處理擺到環境治理的重要位置,才能解決已經發現的、沒有發現的與固廢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 [責任編輯:Jiang Li Juan ]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