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啟動 吉林等8省(區)公開整改方案
中央環保督察再出發。
生態環境部近日對外宣布,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將于近期陸續進駐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云南、寧夏等10省(區),對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并針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督察。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有利于防止中央環保督察變成一陣風,風過之后出現反彈。這將對地方政府形成很大威懾,提高中央環保督察的權威性。
5月29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一輪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的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生產建設兵團)等8省(區)的整改方案。
至此,歷時近兩年半,第一輪覆蓋全國的中央環保督察,各地都已公開了整改方案。
督察避免“一刀切”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近日透露,今年組織開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的“回頭看”,從2019年開始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
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啟動之際,生態環境部特意發文《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請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協調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抓好落實。
去年12月28日,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曾公開表示,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前后,確實存在個別“一刀切”的地方,尤其是個別基層黨委、政府,由于擔心督察問責,不分青紅皂白,采取緊急停產、停業等簡單粗暴方式應對督察,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具體來說,關于“一刀切”的反映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隨著環保督察執法的深入推進,督察震懾、警示效果日益顯現,發生“一刀切”的是個別的、局部的、短時的,是典型的地方環保懶政行為。二是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的全面鋪開,震懾作用進一步加強,各種利益訴求紛繁復雜,一些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不時夸大事實,進行不實炒作,混淆視聽。
為此,《意見》明確,對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務業、養殖業、地方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及企業、采砂采石采礦、城市管理等易出現環保“一刀切”的行業或領域,在邊督邊改時要認真研究,統籌推進,分類施策。
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產停業的整治措施;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根據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整改措施;對于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依法嚴肅整治,特別是“散亂污”企業,需要停產整治的,堅決停產整治。
生態環境部要求,對于督察進駐期間群眾環境信訪問題,既要推進問題整改,也要注重政策引導,在整改工作中盡可能避免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8省(區)530項整改任務
第一輪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的吉林等8省(區)公開了整改方案。
2017年8月至9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曾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生產建設兵團)等8省(區)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并于2018年1月完成督察反饋。
目前,8省(區)的整改方案已經黨中央、國務院審核同意。其中,海南整改方案提出,每年以省委、省政府名義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查行動不少于2次。
海南表示,按照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出臺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啟動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全覆蓋、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全覆蓋、城市內河內湖治理全覆蓋工程。
根據生態環境部統計,8省(區)的整改方案共計確定530項整改任務,其中吉林省67項,浙江省46項,山東省59項,海南省56項,四川省89項,西藏自治區45項,青海省50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18項。
對此,中科院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各地的整改方案里面都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得到徹底解決,在2019年啟動的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里面不要重演。
下一步,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將對各地整改情況持續開展清單化調度,并組織現場抽查。對督察整改不力的地方和突出的環境問題,將組織機動式、點穴式督察,始終保持督察壓力。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