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獲益于國家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年以來國內不少鋼鐵企業效益穩步增長。但受制于下游市場需求制約,鋼管行業的“寒冬”仍然沒有過去。
而在同行仍在“苦熬”時,中國鋼管行業的排頭兵湖南衡陽鋼管(集團)有限公司撥云見日:2017年扭虧為盈,盈利7800萬元;今年來勢喜人,一季度盈利超1.2億元。
逆勢突圍,衡鋼憑什么?
優化產品結構,不斷積蓄發展勢能
3月中下旬,中石油旗下物資裝備部、采購中心、塔里木油田等組團訪問衡鋼,商討進一步深化合作事宜。
衡鋼油套管生產線,正開足馬力,加緊為中石油趕制訂單。
衡鋼黨委書記左少懷介紹,經過多年磨煉,衡鋼已具備為深井、海洋、特殊地質條件油氣開采提供管材的能力,為國內“三桶油”供應了大量各類油氣用管。
“隨著油氣開采量加大,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能源開發加快,油氣用管,特別是高合金、高技術含量專用管需求愈趨旺盛。衡鋼產品,不僅要適應市場,還要領跑市場。產品結構持續調整勢在必行。”
2002年,衡鋼由生產一般鋼管向專用管轉型;2009年,又向高效益、高端專用管升級;2012年,進一步圍繞“高端客戶、高端市場、高端品種”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通過不斷創新技術,衡鋼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質量好、利潤空間大的高強高韌鋼管占比越來越大。
2009年至2016年,鋼鐵行業市場慘淡,衡鋼同樣步履維艱。
“雖然沒有利潤可言,但衡鋼卻堅守著鋼管市場和陣地!”左少懷介紹,最艱難的時候,鋼管沒人要,產品賣不出去,甚至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但衡鋼做“專業化無縫鋼管”的方向沒有動搖。
為突破重圍,衡鋼發動創新“引擎”,開啟建廠以來第三次產品升級。研發新產品,適應不同客戶和地區的需求,一舉成長為全球無縫鋼管行業產品規格最全、產品可實現客戶全覆蓋的企業。
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油氣用管、壓力容器用管市場出現緩慢回升,積蓄了滿滿勢能的衡鋼,市場競爭一馬當先。
如今,衡鋼正在進行新一輪產品結構調整,將產品升級細化到“哪個品種能做到全球前幾位”;并著力降低鋼管對油氣行業的依賴程度,提升在機械加工行業和其他行業的占比。
服務行業巨頭,與全球一流企業共成長
在衡鋼工業科技展覽館,一張“重大客戶認證一覽表”格外引人注目。
僅2017年,衡鋼就通過了世界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最大油服公司斯倫貝謝、最大工程機械和礦山設備公司卡特彼勒等知名企業認證。
高端客戶“朋友圈”持續擴大。
衡鋼副總經理田研介紹,阿美石油公司供應商資質審核,是衡鋼近年打得最艱苦的一場攻堅戰。“2012年開始接觸,遞交文件資料;2014年現場審核,提出12項需整改問題;2016年再一次現場驗證;2017年3月通過認證。”
阿美石油公司對供應商資質要求非常高,不僅產品質量要達標,對供應商的安全、環保、管理等,都有嚴苛要求。
衡鋼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5年下來,相關資料打印出來都有半米厚。”田研比劃著說。
今年,衡鋼開始為阿美石油公司供應油氣用管。
經此一役,衡鋼的管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市場開拓更是勢如破竹。
“當年,我們想把產品打入中石油西南油氣,努力了10年,就是進不了門。”衡鋼總經理凌仲秋介紹,西南油氣田地質條件極其復雜,開采的石油中含有硫化氫,油氣用管要求防硫防酸、高抗擠毀等。除了與之長期合作的國內某大型鋼管企業,西南油氣一般不使用其他企業的鋼管,甚至不相信衡鋼等企業有這樣的供應能力。
2017年底,西南油氣等管下井,不料供應商因各種原因交不出貨。西南油氣找到國內其他鋼企,沒人敢接這個單。“他們想到了衡鋼,找上門來。在了解衡鋼生產能力后,沒有經過試生產,就直接下單1000噸。”
衡鋼不僅按時交貨,而且質量和服務遠超客戶預期。
此后,西南油氣陸續追加訂單,1900噸、7800噸、1.7萬噸……整個中石油系統對衡鋼產品、服務的信任由此建立。至今年3月底,中石油其他油田在衡鋼的訂單達27.6萬噸。
助建“超級工程”,品牌形象大放光彩
作為全球第五、國內第二大專業化無縫鋼管生產企業,衡鋼已成為國內主要的油氣用管研發與制造基地。
衡鋼在高強度起重機臂架管領域“一枝獨秀”,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達80%。
在其他細分市場,衡鋼也是可圈可點:躋身國內海洋工程用管供應“第一梯隊”,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戰略合作伙伴;成為中核集團等核電“巨頭”穩定的供應商;車軸用管市場占有率居行業第一;高壓鍋爐管在國內五大鍋爐生產企業銷量領先……
憑借過硬的質量,衡鋼產品在國內外多項“超級工程”大顯身手,品牌形象大放光彩。
流體管,被指定應用港珠澳大橋的拱北隧道建設。
液壓油缸用管,出口日本,助力全球最大的盾構機制造。
核電用管,供貨巴基斯坦最大核電項目。
迪拜地標性建筑“迪拜畫框”,其空中長廊所有管道橫梁、立柱、斜柱,均為衡鋼制造……
“衡鋼將全面打造‘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引領行業產品標準、引領行業市場定位’三種能力,致力建設世界一流的專業化無縫鋼管企業。”衡鋼總經理凌仲秋稱。
- [責任編輯:Jiang Li Juan ]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