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在“7·21”北京特大降雨中,雖然北京市政府在事后救災中做了不少努力,但仍遭到各方的批評。其中,北京市沒有向市民提前發布足夠的預警信息,受到公眾的批評最多。
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曲曉波表示,這次的暴雨預警,氣象部門在發送給各個部門的同時,也對公眾進行了發布,渠道包括網絡、手機、電視、廣播、街道顯示屏等。但市民表示,氣象部門發布預警的渠道過少,沒有充分將預警送達所有市民。不過,曲曉波表示,“短信只是傳輸手段的一種,不能完全指望短信。”
北京有2000萬常住人口,95%以上擁有手機,發送短信的基站卻十分有限,而且人口特別集中。聯通曾經幫氣象部門做過測試,一條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鐘最快能發出去400條,按照這個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長時間,如果接收到短信的時候災害天氣已經結束了,預警也就沒有意義了。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
曾追蹤國內外災害預警研究的專家表示,國內外都有建立公眾災害預警系統的成功案例。在國外,日本就實現了地震災害預警系統的研制和應用,有效利用了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系統來提前告知地震災害信息。
國內成都市在7月11日聯合宣布,將于年底前在1.24萬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范圍內,建設國內首套城市地震預警系統項目,實現預警區域距離震源每100公里提前22秒預警的技術能力。類似的災害預警系統,像北京這樣擁有2000萬人口的城市完全應該建立起來,任何災害信息,只要能提前20秒甚至幾秒通知,都能夠挽救不少市民的生命。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