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近十年里,這座東北四線城市曾在全國人民面前出過兩次鏡,只可惜都不是什么好事。一次是鋼廠股權調整時鬧出了人命,還有一次是被命名為“8·13北京三里屯砍人案”的著名案件,兇手是我的老鄉。
其他時候,這里從未威名遠播過。當地的火車能明白地顯示出這里的生存節奏,K字頭是這里最快的火車。有關高鐵和動車的傳說,如同許多當地經濟提速的計劃一樣只聞其聲。人們依舊以恒定的步子朝著不知道是不是時代方向的方向挪動著。除了生活,他們能做的并不多。
這些錯綜復雜的情緒在家鄉的鋼廠身上算是做了集合。鋼廠最盛時有員工3萬人,有自己全套的社會體系,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校系統、醫院、圖書館、大型商業廣場、住宅區,近十萬人的生活圍著它轉。鋼廠所屬的區距離市中心較遠,但是一度讓“市里”的人都向往著成為它的員工。鋼廠人會驕傲地說,沒有這個廠,就沒有這個區。
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在很多類似的工廠掀起“下崗潮”時,這家鋼廠雖也改制,但是仍在享受著它最后的好時光。據鋼廠的老員工說,一位總工程師提出上更先進的設備。這個提議事后看起來十分明智。這位總工程師嗅到了各大鋼廠“上規模”的先機。只是可惜,當時的總經理否決了這個提議。
進入21世紀,一家民營企業布局收購和重組鋼廠時,引爆了群體情緒。這家企業的總經理葬身于此。這件事引起過軒然大波,據說還被一些學者用來論述私營經濟的“原罪”,并引發了關于捍衛國有經濟的討論。這次事件留下了許多謎題,比如民營企業是否與官員合謀變賣國有資產,血案是誰在背后做了推手,那些聲稱民營企業會讓鋼廠職工全都下崗的傳言又是怎樣發酵的。
那家民營企業在事發當天就用大喇叭宣布,永不進入這家鋼廠。如今,同一個喇叭每天都念誦著廠內的日常事務。在高爐和密布的樓房里,還回蕩著大機器時代垂垂老矣的轟鳴聲。繞著這家鋼廠,走上一圈還是要兩個小時。但是它看起來是如此渺小落魄。
按照老員工的話說,這幾年,廠里能走的人早走了。祖孫幾代人都在鋼廠效力的情況依然普遍,但是,能不來的,也都不來了。老人對這家鋼廠充滿感情,但這份感情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對黃金年代的美好回憶。
鋼鐵行業起起落落,但是這家鋼廠命運多舛。在反腐敗的高壓之下,近幾年有兩位廠長自殺了。那些學校、醫院、商場早就在21世紀的頭一個10年里被剝離。如今,鋼廠的員工不足5000人。隨著鋼廠瘦身,還會進一步減少。 最近幾年,聽說連本市醫院里當臨時工的小護士,都瞧不上鋼廠人的工作了。
近兩年,市里的人一窩蜂地在另一區域掀起了買房熱潮。鋼廠離這座城市最熱鬧的區域越發遠了。當我在零下20攝氏度的寒風里站在山頭望著這家鋼廠的全貌時,想起了李宗盛的那句歌詞:“是空空蕩蕩,卻嗡嗡作響”。你可以為鋼廠的衰落找上許多理由,也可以模仿網上的論調,大談東北的“落后”。
鋼廠某種程度上說是地區的縮影。“共和國的長子”的確落寞了。但是不知道從何時起,菲薄落寞的人,再使勁兒潑盆臟水,成了很多鍵盤俠的愛好。他們甚至能堂而皇之地噴出難聽的語句,絲毫不感到有任何不妥。
走過家鄉街頭的時候,看到空空如也的創業中心我會忍不住笑,其中有點自嘲,有點悲涼。創業中心旁邊是一片有名的菜市場。過年了,那里熙熙攘攘。再過一道橋,一片新區在崛起。只不過那里與創新創業無關,都是圍繞著住宅和商區建設的。看到這些,我心里覺得釋然不少。盡管這里無法在時代的風口成為弄潮兒,但是在生活里,這里的人也沒落下。他們努力工作,努力休閑,事實上,他們從沒有比其他地區的人多一分或少一分什么。面對生活,大家都一樣。
過年期間讀到的幾篇文章讓我覺得可笑。比如流傳甚廣的“東北沒有互聯網”,這里的確沒有大型互聯網企業,但是最新的互聯網產品也已在每個人的手機里。互聯網正結合這座不大的城市、不怎么密集的人口的實情,發育出它該有的樣子。只要是一個稍有智力的人,都不會傻傻地以一個國家的首都或經濟中心當作參照系,再來把這座小城黑得體無完膚吧?至于有人說,網絡主播一半是東北人,這句話背后蘊藏的蠢勁兒我已經懶得指出。
我無非是想呼喚些許善意,在2018年伊始。因為無論是這家鋼廠,這座小城,或是東北的興衰起伏,都只是時代作出選擇之后的結果罷了。那是無法抗拒的、雜糅了諸多天時地利人和的東西,隨口說容易,說清楚卻難。誰也不知道下次它會如何選擇。誰也不知道今天風光的CBD是否有一天也會如同鋼廠。不必急著贊同或反駁。無論時代的風向如何變換,努力生活的人值得被給予善意和尊重。他們左右不了什么,除了柴米油鹽。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Jiang Li Juan ]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