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稅改新動向:房地產稅評估征收 地方制定具體方案
房地產稅和個人所得稅(下稱“個稅”)如何改革?地方收入體系如何構建?
財政部部長肖捷日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撰文回答了上述問題。這篇名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文章描繪了十九大之后的財稅改革藍圖。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方面,肖捷首次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對工商業房地產和個人住房按照評估值征收房地產稅,適當降低建設、交易環節稅費負擔,逐步建立完善的現代房地產稅制度。
個稅改革則與此前已明確的方向相同: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而營業稅改增值稅后,失去主體稅種的地方政府未來將以共享稅為主、專享稅為輔,地方稅種和稅權將擴大。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稅制改革既反映了十九大報告精神,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個稅、房地產稅改革都將有利于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同時稅制改革延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稅制改革思路,基本方向和內容并沒有變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房地產稅征收原則確立
不同于已經實施、主要針對工商業房屋征收的房產稅,一字之差的房地產稅將對個人住房征稅,因此備受老百姓關注。
2015年8月,房地產稅正式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意味著房地產稅立法啟動。肖捷在上述文章中,首次明確了房地產稅將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
在稅收法定原則下,任何新稅種必須先立法后征收。因此,“立法先行”已是社會普遍共識。
“所謂充分授權,應該是給地方政府充分授權,讓地方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具體實施方案。”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馮俏彬也持相同觀點:“各地房地產情況差異大,因此地方政府對當地房地產情況更熟悉,給地方充分授權,讓它在授權范圍內選擇具體開征時間、適用稅率、征收對象,從而有利于房地產稅平穩落地。”
在上述文章涉及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內容中,肖捷表示在中央統一立法和稅種開征權的前提下,根據稅種特點,通過立法授權,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地方稅收管理權限主要集中在省級。
中國稅務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焦瑞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分步推進原則意味著房地產稅征收,可能采取先城市后鄉鎮、先市民后農民、先企業后個人策略逐步實施。
此次肖捷文章提到對工商業房地產和個人住房按照評估值征收房地產稅,此前業內達成共識的按評估值征稅首次明確。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財稅專家均表示,房屋的評估值應是房屋市場價值,而非房產原值(即購房時價格),但由于近些年房價上漲較快,因此最終評估值應該會有折扣。
上海財經大學朱為群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房屋評估值是以市場價值為基礎,但一般會低于市場價值,并保持一定時期內的穩定。焦瑞進認為,房屋估值過高,可以給予折扣。
事實上,現行的針對工商業房產征收的房產稅在計稅時,對房產原值一次減除10%至30%后的余值計算繳納,具體標準由地方確定。
對于肖捷文章中提出的適當降低建設、交易環節稅費負擔,馮俏彬認為,隨著對后端居民住房保有環節征稅,前端的建設、交易環節稅費負擔將相應降低,確保總體稅負平穩,這有利于房地產稅推出。
朱為群表示,建設和交易環節的稅費負擔降低,主要涉及土地增值稅制度的改革,以及各種行政性收費改革,具體怎么降可能需要考慮財政承受能力等各種因素。
個稅:優化稅率完善稅前扣除
個稅改革事關老百姓錢包,備受關注。
肖捷在上述文章中表示,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優化稅率結構,完善稅前扣除,規范和強化稅基,加強稅收征管,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功能。實行代扣代繳和自行申報相結合的征管制度,加快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
馮俏彬表示,個稅改革內容與此前一脈相承。今年全國兩會上,肖捷已經透露出個稅改革正在設計和論證中,總的思路是個稅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方案總體設計、實施分步到位,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個人所得稅制。
目前我國工薪個稅共有七檔,稅率范圍為3%~45%。楊志勇認為,我國工薪稅率過高,稅率級距窄,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和培育中產階層。這一問題已經比較突出,需要盡快調整。
因此,優化稅率結構成為個稅改革的重頭戲。不少專家建議,適當減少稅率檔次降低稅率。比如,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建議,首先降低個人所得稅中工薪所得最高稅率,由45%下調至25%。
在綜合所得的個稅制度下,適度增加稅前扣除也備受民眾關注。
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一大優點是在綜合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收入后,在綜合扣除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比如“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房貸利息支出等,這可以讓稅制更加公正公平。
在全國兩會上,肖捷表示,將考慮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如有關“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會考慮在內。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專項扣除項目也要予以考慮,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地方稅及稅權雙擴圍
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后,地方稅種營業稅近日正式被廢除,失去主體稅種的地方政府面臨地方稅體系構建。此次的十九大報告則明確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
肖捷在上述文章內首次明確提出,結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稅收制度改革和稅收政策調整,考慮稅種屬性,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的前提下,科學確定共享稅中央和地方分享方式及比例,適當增加地方稅種,形成以共享稅為主、專享稅為輔,共享稅分享合理、專享稅劃分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體系。
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財力基本平分,營業稅改增值稅后,為了保持財力格局穩定,增值稅中央與地方分享比例暫時調整為五五分成,但未來這一分享比例會調整。
肖捷認為,在目前已實施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車船稅、耕地占用稅、契稅、煙葉稅、土地增值稅等地方稅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地方稅的范圍,同時逐步擴大水資源費改稅改革試點,改革完善城市維護建設稅。
馮俏彬表示,2018年開征的環境保護稅屬于地方稅種,未來開征的房地產稅也是地方稅種。而消費稅等部分稅目可以移交給地方。
目前,河北正進行水資源稅試點,今年預算報告明確水資源稅試點將擴圍。
除了適當增加點稅種外,肖捷還在文內提出“擴大地方稅權”。在中央統一立法和稅種開征權的前提下,根據稅種特點,通過立法授權,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地方稅收管理權限主要集中在省級。
另外,肖捷提出統籌推進政府非稅收入改革。加快非稅收入立法進程。深化清理收費改革,繼續推進費改稅。在規范管理、嚴格監督的前提下,適當下放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
目前,監管方面尚無新動作落地,對于現金貸平臺的監管仍以一行三會等監管部門公布的措施為準。
在爭議未了、命運未決的關頭,現金貸平臺與持牌金融機構的合作悄然生變。
“年化利率超過36%紅線的平臺,銀行早就不給資金了。”某消費金融分期平臺人士告訴記者。
除銀行之外,目前現金貸或者消費分期平臺背后“金主”還包括信托、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以及P2P平臺。
從趣店披露的招股書可見: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該平臺48.1%的放貸資金來自銀行、消費金融、信托等持牌金融機構。“這不是孤例,行業都是這樣,大多數是小銀行。”上述平臺人士說。
現金貸和另一大資金供給方信托公司的合作似乎也開始收緊。記者獲悉,有信托公司已停止與現金貸平臺合作,而且是規模較大的“頭部”平臺。主要是雙方合作條件未談攏,該信托公司抬高了資金成本。
某信托投行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曾考慮與現金貸平臺合作,但現在完全放棄,主要是無法容忍較高的壞賬率。
這些持牌金融機構之所以愿意提供資金,自然是因為現金貸業務的高回報。從趣店半年掙10億元,到拍拍貸半年賺10.5億元,都足以印證現金貸的吸金能力。“短期內能快速實現盈利,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嘗到了甜頭。我們也在轉現金貸,這不需要場景,又能掙錢。”上述平臺人士透露,只是現在找低成本資金的難度更大了。
某城商行資管部人士則告訴記者,對于轉型中的銀行來說,與現金貸平臺合作,還可以增加資產規模,又能獲取用戶資源。銀行也比較挑剔,會對合作平臺設定合作準入條件,比如股東規模、治理結構、風控模型、歷史數據等等。
近期,央行有關負責人公開表示,包括現金貸在內的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可以預見,監管對現金貸業務的整頓力度或將超過之前。
澎湃新聞獲悉,31省(市、區)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已于近日全部出爐。通過分析各地數據發現,2017年前三季度,西藏、貴州GDP增速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領跑全國。廣東、江蘇GDP首超6萬億元,河南首超3萬億元,上海、福建GDP首超2萬億元,山西、云南GDP則首超萬億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省份之間經濟總量的排名發生了變化:上海進入前十排名,從去年的第11位,升至第10位;安徽超過北京,升至第12位;江西、重慶超過內蒙古,分別位列第16、17位;山西超過吉林和黑龍江,升至第22位。
浙江、上海、新疆、山西、遼寧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加快
從三季度各地經濟增速來看,全國共有23個省份增速跑贏全國。其中,西藏、貴州、重慶延續上半年良好形勢,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增速稍有所放緩。西藏和貴州以10.1%的增速領跑全國,重慶則以10%的增速緊隨其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國GDP增速達到6.9%,與上半年持平。而從地方的情況來看,浙江、上海、新疆、山西、遼寧表現突出,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速比上半年加快。以上5個省份GDP增速分別達到8.1%、7%、7.5%、7.2%和2.5%,分別比上半年加快0.1、0.1、0.3、0.3、0.4個百分點。
此外,江西、湖北、海南、江蘇、北京、黑龍江經濟增速與上半年持平,分別達到9%、7.8%、7.5%、7.2%、6.8%、6.3%。
若與去年同期相比,地方經濟向好的趨勢也比較明顯。盡管跑贏或持平全國平均增速的省份個數比去年同期減少5個,但從省份自身發展來看, 共有15個省份的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
其中,遼寧從去年前三季度2.2%的負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實現2.5%的正增長,加快了4.7個百分點。山西也由去年同期4%的增長變為7.2%的增長,加快3.2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增速還高出0.3個百分點。
上海、安徽、江西、重慶、山西GDP排名上升
相比于經濟增速排名的“激烈”競爭,各地GDP的位次波動相對較小,而排名前十的省份也相對穩定。但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的經濟頗具亮點,不僅經濟增速重新上“7”,而且GDP首超2萬億元,擠進全國前十名。
上海位次前進,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創新轉型驅動發展,持續優化經濟結構,前三季度新興動能增長快,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固定投資、外貿增長等均有亮點。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去年排在第10位的遼寧堅持“擠水分,位次后移。遼寧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經濟總量16639億元,滑落至第14位。
廣東、江蘇、山東依舊穩穩占據前3名,并且自身經濟體量均有所跨越。廣東、江蘇均破6萬億元大關,前三季度分別完成64815億元和62604億元,而去年同期則分別完成5.7萬億元和5.5萬億元。
排名第3位的山東也首次突破5萬億元,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867億元。排在第5位的河南首次突破3萬億元,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2897億元。加上完成36958億元的浙江,以上5個省份是31個省份中GDP總量超過3萬億的地區,與其他地方拉開較大差距。
此外,安徽超過北京,升至第12位;江西、重慶超過內蒙古,分別在第16、17位;山西超過吉林和黑龍江,升至第22位。
中西部地區勢頭強勁,但也有分化
就四大板塊的情況而言,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在評價三季度經濟時曾特別提出,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突出,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快于全國。
從經濟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來看,除了浙江屬于東部地區外,其余9個省份均地處中西部地區。貴州和西藏在上半年領跑全國之后,繼續以10.1%的增速領先。重慶以10%的增速排在第三位,這也是僅有的經濟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的3個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經濟增速自2011年第1季度以來,已經連續27個季度保持在全國前三位。貴州統計局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貴州經濟運行延續了近幾年來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這種延續性,表現為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高于全國、高于西部,居全國前列。從2003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經連續14年穩定在10%以上,這樣長時間保持兩位數增長,實屬不易。”
從貴州統計局發布的指標來看,前三季度,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44.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1%,增速高于全國水平2.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9541.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5%;進出口總額378.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1%,由上年同期的負增長轉為快速增長。這三個主要經濟指標不僅均保持較快增長,而且還能在勢頭強勁的中西部地區保持領先地位,足以可見貴州經濟之穩。
更具體來看,西部地區雖有貴州、重慶、西藏表現搶眼的“選手”,也有仍需努力的“后進生”,如內蒙古、甘肅的增速仍然落后于全國,前三季度分別實現5%和3.6%的增長。若再結合規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投資增速來看,西部的分化更為明顯。
內蒙古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2.6%,甘肅則是1.2%的負增長,在全國來看處在倒數5位之內。固定投資增速則分別為0.4%和-38.7%,也在全國末位。
與西部地區發展仍有不均衡的情況相比,放眼中部六省,一派穩中向好趨勢。江西、安徽、河南中部三省經濟增速擠進前十,分別實現9%、8.3%、8.1%的增速,湖北、湖南、山西分別實現7.8%、7.5%、7.2%的增長,分別排在全國第12、15、19位(存在并列情況)。
再把目光放回長三角,這個僅憑三個省份就占據全國經濟總量約1/5的地區,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轉型升級之后,前三季度成績表現也可圈可點。前三季度,浙江、江蘇、上海分別實現8.1%、7.2%和7%的增速,持平或快于上半年。
而東北板塊的經濟增速雖然依舊處于全國末位,但是漸漸趨穩。無論是與上半年還是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向好趨勢。黑龍江前三季度延續上半年6.3%的增速,遼寧也比上半年經濟增速加快0.4個百分點,但遼寧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固定投資增速仍然是負增長水平,仍需進一步追趕。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