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是國家經濟和國防工業所依賴的最重要原材料之一。以往,中國以世界65%的已探明儲量擔負著全世界80%的鎢礦需求,這對于中國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言是不容樂觀的,而近期國家正試圖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去改變這一現狀。
小編認為,鎢價回歸至合理水平需要國人的共同努力,或許小編的一些觀點并沒有被網友認同,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閉關自守,坐井觀天,因為世界形勢瞬息萬變,只有多了解國外同行業的發展現狀才能做到知已知彼,進而探索出適合國情的鎢制品行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此次鎢價的上揚也讓西方發達工業國家感到寢食難安,他們多數認為是中國的環保政策和主觀控制導致了鎢價上揚,當然他們肯定不會去幫我們算一下當下國內開采的各項綜合成本和環境成本。實際上,我們現階段的鎢礦資源仍然是廣義上的虧本輸出,而價格上漲僅是往合理水平靠攏。但長期享受先進工業即得利益的西方國家可不那么想,認為中國對資源的控制力度分割了他們手中的“奶酪”,所以現階段的西方政客不管是鼓勵新礦開采也好,動員老礦增產也罷,其最終目的無非就是不想讓中國在鎢礦上擁有絕對的價格話語權,畢竟他們仍是下游鎢制品的主要消耗方,越高的成本就代表著利潤流失。
當中國限制了“奶源”而回過頭去分割西方發達國家手中的“奶酪”,改變或影響到它們費很大力氣才獲得的現有優勢利益,這必然是西方發達國家所不愿看到的,于是,西方主要鎢礦消費國也積極尋找中國以外的資源“備胎”,以防其國防工業命脈被牽制。相對于歐美本土,在欠發達地區開采鎢礦才是資本主義利潤最大化的理想選擇,而越南兼有廉價勞動力和更低的生產成本及比非洲地區更穩定的政治環境,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西方國家爭相投資的目標。
在近日的世界鎢協年會中,小國越南的表現非常亮眼。據統計,2016年越南年產鎢精礦為6000噸,一舉超過了理論儲量較大的加拿大和俄羅斯,躍升至世界鎢礦產量第二名,成為時下最大的黑馬。
據了解,越南的所有鎢礦均來自馬山集團的Nuiphao礦山。該礦號稱是世界最大的鎢礦,開采不到四年,鎢礦產量驚人,年產鎢精礦6000噸并還以每年10%的幅度增產。相對于中國,越南具有人工成本及許多后發展優勢,因此,該礦山不管是從產品競爭力還是未來戰略意義上來說,都是國內企業的強大競爭對手。
Nuiphao鎢礦位于越南北部的阮越省,其擁有者馬山集團為越南最大的企業之一,該礦山預計礦石儲量為6600萬噸,礦石品位0.21%,作為馬山集團的旗艦資產,該礦床還伴生螢石,鉍和銅,并且該礦床有大范圍低剝離率的露天礦,預計開采年限為20年。
單越南一家公司并沒有能力開發這樣的大型鎢礦,因此礦山的開發還得到歐美資金的支持。Nuiphao鎢礦從一開始立項便吸引美國和歐洲的投資者,并引入了硬質合金巨頭HC Starck公司。憑借者HC Starck公司先進的冶煉技術,該鎢礦的產能不斷提升,又因為該鎢礦的露天開采范圍較大,所以盈利能力強勁。同時,Nuiphao的鎢礦產品基本不愁賣,其鎢礦、螢石、鉍、銅都有穩定的客戶群。
那么,Nuiphao鎢礦的開采成本真的是世界最低嗎?他們的管理團隊真的牛嗎?其實不然,隨著開采量越來越大,該鎢礦的邊際效益逐漸顯現,2016年該鎢產量的盈利能力從2015年的19.9%下降到9.6%。為了利潤率,鎢礦管理者也開始劍走偏鋒,近期Nuiphao鎢礦就曝出了違規的丑聞。越南政府在一次排查中發現,Nuiphao鎢礦存在超范圍開采,并且沒有按照規定安裝廢水和排放的自動監測系統,在礦山開采和加工過程中,工廠不斷向環境中排放未經處理的有毒溶劑砷,氰化物和鈹(堿土金屬)等有毒物質,使周邊居民區發生了嚴重的空氣和水源污染,這一切的結果就是越南政府對企業罰款22000美元了事,其違法成本不足一噸鎢精礦的價格。如此一看,外國團隊只需關注損益表的賬面數據而不用去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其高利潤無非也是從環境成本中榨取出來的,這可能也是為什么老外喜歡開發欠發達地區的原因吧。當然,這樣子的粗放式開采我們以前也有過,但是現在中國很多的大型礦山,在環保措施,勞工保障、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越來越規范,這些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對于該礦山,我們也順帶提及一下印度。雖然近期的中印邊界對峙以和平收場,但是這期間印度的軍工業水平卻讓世界各國看盡了笑話,彈藥質次量缺只夠用10天;戰機保養落后頻繁墜機;印度的軍械裝備是萬國雜牌等。這一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印度軍工業缺少高質量的原生鎢,僅依靠大量低價回收廢鎢何談產品質量。莫迪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現階段的印度也開始積極布局中國以外的鎢礦,而越南的鎢礦就其主要目標之一。9月份的印度新聞就曾報道,印度國有鐵礦石礦商NMDC公司正準備收購越南的Nuiphao鎢礦,并且已經與馬山集團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當收購成功后,印度國防部將從NMDC購買金屬鎢。因此往后的十幾年,不管是市場競爭還是戰略意義上,Nuiphao鎢礦都是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
來源:富寶資訊
- [責任編輯:Wang Liny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