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跟隨“知識產權走基層,服務經濟萬里行”大連站采訪團,記者走進了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融科儲能)。這家不到十歲的企業,依托專利闖出了一條清潔能源開發的創新之路,可謂名副其實的“小清新”。
擁有核心技術就擁有話語權
清潔能源并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很多年前,人類就已經預判到隨著煤、石油等能源的日益枯竭,太陽能、風能這樣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必將走進人們的生活。“融科儲能正是看準了清潔能源的廣闊前景,并抓住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革的機遇,牢牢掌握住核心技術專利,努力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堅持創新發展,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產業的‘領頭羊’。”融科儲能總裁助理王曉麗道出了企業發展的關鍵。
據王曉麗介紹,2008年,融科儲能在大連高新區成立,研發和生產全釩液流電池工業儲能產品。全釩液流電池工業儲能,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釩電解液,將風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不穩定的電存進“銀行”,待用電高峰的時候再穩定地釋放出去。它不僅解決了可再生能源替代非可再生能源最核心的問題——穩定,更為可貴的是,產品可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與太陽能、風能等配套的朝陽產業。2009年以來,國內風電產業從重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轉向化解風電消納與快速建設之間的矛盾,對儲能需求越來越大。而在大連,新能源儲能行業還基本是個空白。
“我們最初的技術源于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下稱大連化物所),由張華民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自主開發,2008年成功研制出輸出功率10kW電池模塊,并集成出國內首臺輸出功率100kW、蓄電容量200kWh的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能量轉化效率達到了75%。為了推動該技術的產業化,同年,大連化物所與大連博融控股集團共同組建了融科儲能,并將已有的研發成果帶到大連高新區,在這里實現了產業化。”王曉麗說。
據王曉麗介紹,在具體的技術領域,融科儲能與一些技術實力雄厚、發展歷史悠久的日本企業存在競爭關系。這么一家小而新的企業,拿什么去挑戰國際巨頭?一種“美麗的武器”讓這個“小清新”在國際市場上所向披靡。
在融科儲能的展廳里,擺著一排色彩絢麗的液體,王曉麗說那是釩電解液,也是融科儲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原材料。“釩的化合物在溶液中呈現紫色、綠色、藍色、黃色等美麗的顏色,正是因為掌握了釩這種美麗金屬的核心技術專利,我們才牢牢掌握了競爭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王曉麗告訴記者,截至今年6月,融科儲能已提交159件中國專利申請,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占75%以上,擁有專利78件,釩電解液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80%。
運用知識產權拓展海外市場
“融科儲能從事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是典型的高技術、新技術,隨著不斷地積累,在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了使這項有‘中國芯’的技術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融科儲能一方面持續投入研發,保持技術的先進性;另一方面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多針對中國企業的‘337調查’和鋰電等相近電池行業專利訴訟等案例的層出不窮,促使我們把知識產權作為公司戰略重點進行規劃、布局。”王曉麗表示,2010年,在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之前,公司專門進行了國際專利的檢索、分析和預警,尤其是針對潛在的知識產權風險,從技術、法律等角度進行了細致的剖析并制定了應對措施,與此同時,公司加大了國際專利申請力度。
據介紹,為了拓展國際市場,聚集國際高端研發人才,加速技術提升與成本下降,由融科儲能的集團公司大連博融控股集團分別在美國西雅圖和德國紐倫堡設立了運營平臺,采取本地化經營方式,對接當地市場。同時,在技術研發方面,中外研發團隊互為補充、各有側重并有機結合,國內團隊負責產品的核心材料和部件開發,國外團隊負責適應當地電力標準的系統集成技術開發,各自開發的知識產權歸各自所有,共同開發的共同持有。在技術開發過程中,融科儲能在統籌考慮申請時間、市場方向、技術攻關等因素下,實施了較為積極的專利布局策略,通過前期對專利申請方向進行布局,建立以核心專利為中心的專利群,輔以外圍型專利和迷惑型專利,使得不同類型、不同保護程度的專利相互交疊。通過這種“專利申請、專利布局、專利實施、專利保護”一體化的專利布局和實施戰略,提高自主核心技術的保護程度,大大提高競爭對手及技術追隨者的侵權難度和成本。
“目前,我們的產品已出口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而我們在2010年就已經在上述地區進行了專利布局,截至目前,公司已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了15件國際專利申請。”王曉麗表示,技術創新和進步是推動科技發展的原動力,而海外專利布局也是企業“走出去”的基礎。未來,融科儲能將致力于搶占標準高地,通過推動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設立液流電池標準工作組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導權。
- [責任編輯:Wang Liny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