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早在2015年就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將“加大煤炭、油氣、金屬礦產等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列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合作重點。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礦產資源領域合作開發的熱點與關鍵點。中國在加速“一帶一路”沿線礦產資源開發的同時,如何規避礦產開發風險,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專家告誡礦業投資須謹慎
亞洲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是礦業投資的重點區域,未來必將成為世界礦產品的主要供給基地。西亞地區是目前已探明全球石油蘊藏量最多的地區,中國和俄羅斯是世界上煤蘊藏量最大的地區,烏茲別克斯坦黃金資源豐富,印度和俄羅斯是鉆石的重要產區,俄羅斯庫爾斯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富集地。
隨著“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帶各國的熱情投入,近年來,中國的許多企業和投資者紛紛看中這一商機,以各種方式投資中亞、西亞一些區域的礦產資源開發,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有專家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然都在吸引外資投資方面表現出少有的積極性,出臺了相應政策措施,有的投資條件甚至十分優越,但礦業投資環境涉及政治制度、法律政策、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變數大、風險高,同時還面臨恐怖主義、能源安全、跨國犯罪、海上搜救與求助、水資源安全與環保安全風險等問題,加上礦業開發項目受地域限制明顯,具有投資大、周期長、不可移動等特點,因此,企業在走出去開展合作的過程中,不能只想到如何盡快抱幾個“金娃娃”,還要及時準備應急預案,減少風險損失。
礦業投資是對外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屬礦產豐富,且大型、超大型礦床多,礦產儲量大、品位高,這樣的國家有11個。但礦業投資產業鏈長,涉及范圍廣,風險種類也多,具體有地質風險、采礦風險、技術風險,以及礦產品價格風險、匯率風險等市場風險。
有專家特別強調影響礦業投資的政治經濟因素、技術經濟因素的重要性。一些國家的投資政策對礦產開發利用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開礦的技術經濟指標,如邊界品位、工業品位、擬建礦山服務年限、生產能力、開采方法、采礦回收率和貧化率、礦石可選性及選礦方法、流程、回收率、選冶技術可行性等,都是礦業投資必須慎重考慮的環節和因素。此外,還有礦產品價格及經貿因素、地租因素等,都對欲開發礦床的可利用價值有重大影響。
礦業開發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
專家們指出,影響礦業開發的客觀因素比較多樣化,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然地理位置。即便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只要礦床所處位置不合適,也可能導致整個礦床沒有利用的價值。因此,礦業開發要適應工業建設的需要,要求靠近企業或者用戶,便于就地取材。有兩種情況需要注意:一是位于邊陲和人煙稀少區的礦床,對開發不利,投資應十分慎重;二是處在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區、重點歷史文化區、港口、機場、國防工程建設范圍內,大型水利工程區域、河堤兩側的礦業資源一般都不能開采。
二是礦床所處交通運輸條件的好壞。過去一些金屬大型礦成為“呆”礦,主要原因就在于交通運輸條件差,導致成本高、效益差、企業虧損嚴重。所以,開礦位置一般要求靠近鐵路、公路及通航水路,便于修筑礦區與交通干線間的支線,降低運輸費。
三是動力供應與輔助材料(建筑材料、坑木等)來源的滿足程度。這些一般要求就地供應,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必須考慮到水資源的短缺可能成為制約礦體開發的重要因素。
四是地形、氣候及地震活動情況也應慎重考慮。邊遠地區、高寒地區、生態條件差的地區投資礦業的生產成本會大幅度增加,有的還會影響未來礦山安全。
五是勞動力來源的充足程度。近年來,勞動力來源是否充足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我國原來存在勞動力供應過剩問題,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變化,此種情況可能發生變化,工資的高額化也對礦山開發建設影響很大。
六是土地使用的法律問題。法律界專家強調指出,我國土地資源為國家、集體所有,土地資源的使用屬于有償占用,因此在礦山開采期間,企業必須有償征用土地,而位于經濟發達區域的礦產資源可能會因昂貴的地租而難以開發。
礦業開發須走綠色礦業之路
環境保護的難易程度及相應的投資費用直接影響到礦床開發及可能的經濟效益。礦床自然地理條件對環保費用的影響,選礦用的廢水、尾砂的出路,采礦中對地表植被、草地及自然景觀的破壞,采礦完畢對土地的復原費用投資等,都是制約礦業開發的重要環節。
一些專家強調,綠色礦業首先要從資源地質勘查抓起。他們指出,企業礦產資源勘查和礦床研究必須樹立實踐觀、系統觀、歷史觀、經濟觀、環境觀,在礦產資源勘查實踐過程中,把各種露頭礦、地表礦、淺部礦、易找礦、易認礦、盲礦、隱伏礦、深部礦、難找礦、難認礦、伴生礦、共生礦等多礦種、非傳統礦產資源搞清楚,千萬不能搞虛假資源、膨脹資源。
而投資礦業的人和企業,必須明白礦產資源的三個屬性:地質、經濟、環境。要注重人地和諧,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堅定地發展無廢物礦山、全利用礦山,走綠色礦業之路。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