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包括3名副省級官員在內,甘肅諸多官員被問責。通報明確指出,問題的產生,根子上是甘肅省及有關市縣思想認識有偏差,不作為、不擔當、不碰硬,對黨中央決策部署沒有真正抓好落實。
當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將此次通報比作一記重拳、長鳴警鐘。文章旗幟鮮明地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征程,必須把生態文明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要完善各層級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
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無疑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處理資源利用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要樹立新的發展觀,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先,建設美麗中國。
在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方面,有關單位和企業必須毫不猶豫地把“綠色”、“生態”作為“底線”。同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自覺成為綠色勘查與綠色礦山建設的主力軍,成為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主體。
在前不久舉行的礦業循環經濟論壇上,就有專家提出,要用制度創新優化礦產資源配置,用科技創新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用“協調”找到礦業發展的合理定位,用“開放”打通“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用“共享”激發礦業市場活力,最終實現“五大發展理念”下的礦業綠色發展。
事實上,近十年來,由國土資源部牽頭、中國礦業聯合會組織企業參與,已有600余座礦山分批次加入了綠色礦山試點工作。這些試點在幫助總結綠色礦山建設經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試點,綠色礦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一環,綠色勘查是保障地質找礦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已從行業呼吁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共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試點,我們找到了解決當前面臨難題的發力點。
今年5月,國土資源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形成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新制度,并從用地、用礦、財政、金融四個方面拿出了“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措施。可以說,現在,全國礦業管理部門、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干事創業有了制度依據。
前不久召開的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部署動員視頻會強調,要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引領帶動傳統礦業轉型升級。
繼日前印發《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方案》,國土資源部門將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對行政區域內各類保護區禁止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范圍的礦業權進行摸底清理之后,7月21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綠色礦山建設座談會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各省要把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精心組織,全力推進,盡快掀起綠色礦山建設新高潮。
如果說政策只是架起了綠色礦業的大梁,我們更應看到時代和部、局賦予的機遇以及各方面推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手段:“三深一土”戰略的實施,將積極拓展綠色礦業發展新空間;通過發展精細勘查、綜合開采、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等,提升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加快建設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礦山,“互聯網+礦業”將成為時代主流。同時,規范好引導好礦山這支綠色礦業建設的主力軍尤為重要。不僅要在制度上堅決卡住違法違規的企業,更要引導企業用正確的義利觀促進和諧發展,從政策上鼓勵企業通過科技進步探索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最大限度降低污染。
新形勢下,礦業實現綠色轉型面臨新的難題、新的要求。實現到2020年基本建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的總體目標,必須堅守底線,穩妥推進礦業權管理、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等方面改革。
我們相信,只要各地區各部門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色礦業就會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礦產資源保障的同時,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增添新的亮點,譜寫獨具特色的新篇章。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