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進入到一個重大的轉型歷史時期,中國的改革必須順應這些變化,必須推動金融的結構變動,以此推動中國金融的競爭力和金融功能的改善。”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在此間舉行的2017國際貨幣論壇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吳曉求認為,中國金融進入重大轉型歷史時期的標準有三點:
首先,中國的金融結構正在悄然發生結構性調整,其標志是中國金融資產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證券化的金融資產比重在整個金融資產中的比重迅速提升。“金融結構的變化預示著中國金融的功能轉型,我們將逐步由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慢慢轉變成融資和投資并重的金融體系,而且未來逐漸成為以投資和財富管理為主的金融體系。這是基于中國金融結構變化帶來的金融功能更新換代。”
金融結構的變化也預示著金融風險結構也在發生重大變化。過去中國金融體系最重要的風險主要來自于金融機構資本不足,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金融監管的重點放在資本充足上。如今中國進入了從資本不足過渡到資本不足和透明度風險并存的時代。證券化的金融資產作為財富管理的基石資產,它的風險主要來自于透明度。這預示著中國的金融監管也要改革。
其次,科技對中國金融的影響日益加深。科技對金融的影響,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以至于金融的基因發生了突變,正在顛覆傳統金融。今天出現的一系列現象在傳統金融里是無法解釋的。傳統金融的理論是基于物理化金融業態形成的,科技金融使得金融的物理業態漸行漸遠,已經跨越時空限制。中國必須要站在未來的角度來看待科技對金融的影響,而不是站在過去的角度扼殺科技對金融的推動作用。中國的金融監管必須順應科技對金融的推動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對金融的滲透,不要試圖讓中國的金融回歸到傳統的金融框架之中。
第三,中國的金融越來越國際化。中國金融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與日俱增,雖然中國金融離國際舞臺中心還有較大跨度,但是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中國金融離國際金融中心舞臺已經不遠。
吳曉求指出,這三個特征預示著中國金融處于關鍵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改革必須順應這些變化而不是阻止,我們必須推動中國金融結構的變動,以此推動金融功能的改善。“真正有發展的創新一定是有監管的創新,只不過這個創新是要允許它有探索的時間,離開了監管創新就會一地雞毛,這兩者之間是動態的關系。”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