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稀土出口限制已成為國際問題。一方面,日美歐給中國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另一方面,在中國國內,圍繞價格大幅波動的稀土,不只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就連官員和普通民眾都卷入其中,混亂至今尚未平息。中央部委、機關、地方政府、中央企業、地方企業、普通民眾,都被各自的既得利益驅動。市場經濟的滲透切實改變了中國社會。
各地“事件”頻發
中央政府為了確立稀土行業秩序,采取了嚴格管理開采許可證、嚴格限制擁有開采許可證企業的開采量、嚴格管理稀土冶煉企業配額等措施。這些“整頓”政策實施后,贛州的礦場從1000余處減少到了100處。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擔負著管理開采者、統一管理稀土交易和銷售的責任,一旦開采量和產量超出國家配額,企業將受到處罰。但這只不過是表面文章。在實際的管理之中,其中存在著相當多的“遺漏”,這些“遺漏”無法進行管理和監督。管理“遺漏”的稀土則消失在了“黑市”之中。
中央政府的管理越來越嚴格,低成本、高利潤的稀土開采、生產、交易這一供應鏈的參與者自然要“擺脫”政府的管理。
中央政府為整頓產業秩序對黑市采取了管制措施,因此開采現場表面上受到管制。看上去正規企業的開發已經停止。但即便是這些正規企業,也會趁著巡視的空子進行盜采。
小規模的盜采也非常猖獗。以種植果樹為名承包下山頭的違法分子為了收回“投資”,會在短期內瘋狂盜采。那里的勞動者雖然沒日沒夜地工作,但只要開采到稀土,工錢和獎金就會飆升,在沒有其他像樣產業的江西省農村,這是難得的好差事。
監視稀土盜采的巡邏加大力度,但成效卻毫無進展。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的人員透露:“稀土礦場遍布山野,很多礦山位置偏遠,甚至沒有道路。我們已經對盜采分子進行了監視。但車子一出去巡邏,馬上就會被發覺,逮捕他們極其困難。當然因為關乎到利益,村長、鎮長甚至礦產資源管理局的人員都有可能在背后有聯系。最終還是錢的問題。”
贛州市下屬的龍南縣為了對報廢的稀土礦場加以利用,接納了一家開采高嶺土的企業。高嶺土是陶瓷的原料。龍南縣的目的是在稀土礦場的殘土中提取高嶺土,發展陶瓷業。然而,該企業在取得高嶺土開采許可證后,與贛州稀土礦業公司簽訂協議,從事起了稀土的回收利用業務。
原本每噸只需2萬~3萬元的稀土最高時期曾經暴漲到40萬元,與外出打工相比,盜采稀土掙得更多。
如此下去,秩序就會形同虛設。進行盜采的違法分子關系錯綜復雜,面對管制部門,違法分子雖然表面上團結一致,但背地里也會相互告密,有時甚至兵刃相見。監督方面的人員也感到納悶:“僅僅是為了2000元多塊錢的‘月薪’,何必要做到這一步?”
環保措施杯水車薪
中國南部的稀土是離子吸附型礦床,因此開采需要大量使用硫酸銨。問題是污水沒有得到適當處理,廢水會直接從開采現場流入下面的農田,從而引發公害。這種災害如今在江西、廣東、福建、廣西等地的礦場周邊地區頻繁發生。硫酸銨原本是一種化肥,但稀土開采所使用的量十分巨大,會給栽培作物造成嚴重的影響。
按照中國環境保護部的推測,稀土產業的年排水量多達2000多萬噸。每升排水中含有300~5000毫克的氨氮,相當于國家標準的十幾倍到一百倍。如今,氨氮對于土壤和水的影響令人擔憂。在贛州的許多村莊,開采稀土之后寸草不生的禿山無以計數。為此,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劃撥預算建立了土壤復原計劃,但是由于復原成本高昂,而且需要復原的面積過大,計劃現在是杯水車薪。
4月中下旬,中央政府向贛州派出了由42個部委組成的調查組。調查結果顯示,遭到遺棄的礦山有30處,棄置尾礦為1.9億噸,遭到破壞的山林面積為97.34平方公里。但是恢復贛州的環境需要的費用就高達380億元。尾礦處理大約需要70年。環境破壞的經濟規模遠非稀土產業創造的利潤可比。
扶植稀土產業任重道遠
中央政府在去年5月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了在今后1~2年內建立稀土資源開發、冶煉生產、流通的規范和秩序,制止無秩序的資源開發、環境惡化、盲目擴大生產和出口的政策,建立由大企業主導的稀土產業。遵循這些基本政策,稀土協會已于2012年4月8日成立。
中央政府之所以瞄準稀土產業的升級,是因為稀土有望在未來的高科技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贛州等中國南方的稀土遍布山野,開采權也與山林的權利相關。地下資源的所有權雖然屬于國家,但地上的山林屬于農民。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中央企業無法憑借一己之力處理好這些權利關系。在當地人的眼中,中央企業只會掠取抽取利潤。
支撐稀土產業的企業發展不起來,這種狀況從中國企業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位置也有所體現。贛州龍南縣有26家稀土相關企業。其中,中國五礦公司、廈門東林公司生產節能照明,龍南稀土公司生產以螢光粉為材料的應用產品。除了這3家公司,其他公司使用的稀土,也就是生產的稀土90%以上用于出口。
雖然飛利浦的照明器具使用著中國的稀土,但在全球逾2480項發光材料的照明專利中,中國所占的比例卻只有0.8%。缺乏知識產權的中國只能為海外企業開采、生產并出口稀土。
實際上,中國自身的稀土消費量2005年比上年增加了50%,2008年比上年減少了近10%,增減的幅度大,不同于鋼鐵和能源等產業,稀土缺乏健康發展的環境。
政府為培養稀土產業而完善環境的行動可以說太過遲緩。相關人士雖然表示“未來的關鍵在于培養自主創新能力”,但稀土產業發展的道路無疑是“任重而道遠”。
學習“治大國若烹小鮮”
只是拘泥于培育本國資源和本國產業、略顯焦急的中央政府對出口和生產采取限制,給稀土市場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這正是混亂的根源所在。如果稀土價格飆升,為謀求暴利爭搶稀土及其權益的狀況必將出現。相反,如果價格下跌,就會不投入必要成本地進行開發和生產,從而引發污染和公害。
目前,缺乏盡可能克制政府力量直接介入產業和市場的態度和行動是最大的問題。“治大國若烹小鮮”,如今的中國只有發揮古老智慧一條路可走。
然而,在為產業政策的成敗或喜或憂之際,中國的國土仍在不斷遭到破壞。留給中國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來源:《日經商務在線》)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