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走進交城縣義望鐵合金公司的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繁忙的生產景象映入眼簾,銷往世界各地的錳系列產品正是從這里鑄造加工。從1988年至今,這里印證著一代代義鐵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研究創新的生命歷程,28年的風風雨雨,“學習、研究、創新”的經營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企業規模從幾十萬擴展到十幾億,公司產值從幾千噸提升到32萬噸,銷售收入更是翻了幾番,在這不凡的業績背后,也成就了一批肯于吃苦、勇于創新的年輕骨干人才,在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他們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新時代工匠精神,王利民就是其中的一員。
2008年,王利民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當年8月份來到義望鐵合金廠,當時正值該企業三分廠建設期間,一邊在生產辦工作,一邊跟著時任分廠廠長常原勇同志學習。勤學好問的他不斷的學習著,思考著,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行事風格。2009年三分廠投產后,他被提拔為301#爐班長,2010年被抽選到山西冶金工程技術學院培訓冶煉專業知識。回廠后,先后擔任101#、301#爐、401#爐車間副主任一職,現擔任鐵合金廠分廠副廠長,主管礦熱爐工作。
作為一名有思想、有膽識的青年,王利民從面對冶煉工藝和裝備時的陌生,到現在在礦熱爐冶煉工藝上獨擋一面,正是這樣一種有擔當、有闖勁的精神,讓他感到自身責任的重大,所以他在心里他默默下定決心“我要扎根在義鐵這片沃土上,一定要干點大事情。”
注重細節,精益求精
為改造設備技術,他百折不饒。2012年,王利民被調到301#爐當副主任,他在實地調研時發現2009年投產使用的4#回轉窯,Ⅱ檔內襯扭曲、掉磚非常嚴重,最多時,一周內維修三次,嚴重影響了金屬錳的生產,并且給公司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同時也給工人帶來了不必要的工作量。面對這一疑難問題,王利民馬上組織人員成立了攻關小組,日以繼夜,認真細致地觀察和記錄現場,經過車間對4#、5#回轉窯的運行情況對比,得出實際測4#窯Ⅱ檔輪帶和筒體的相對滑移量為2.5m/h,5#窯為0.4 m/h,判定為4#窯內襯扭曲、掉磚的原因為輪帶和筒體的相對滑移量太大。冷態實測Ⅱ檔輪帶和筒體的間隙:4#窯為20mm,理論設計應該為11mm左右,結合以上分析決定在4#窯Ⅱ檔輪帶和筒體之間加5mm厚的不銹鋼板。找出問題的關鍵后,便立即組織人員進行設備改進,之后金屬錳生產穩定,同時也延長了4#窯的使用壽命,大大減輕的工人的勞動強度。
毋庸置疑,鐵合金行業生產工藝的先進程度直接影響著公司生產成本的高低。最大程度的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是企業追求的宗旨。“把產品做到極致,把生產成本降到極致,把企業效益提高到極致”一直是王利民的口頭禪,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什么難題,他總是百折不回,不言放棄,本著執著的精神邁向成功。他對創新的執著深深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技術創新,提起王利民,工人們都說:“雖然我們主任年輕,但跟著他干,我們覺得心里踏實。”
2014年,301#爐高碳直接入庫率達到98%,是歷史以來最高的一年,取得這一成就離不開王利民和他的團隊對澆鑄機設備的改造。以前,改造脫模設備基本靠人工敲打脫模,增加震動脫模器以后,使澆鑄機的使用率更高,并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改造噴脫模劑,使得脫模劑噴涂均勻,并達到理想的厚度,對鋼模起到了非常好的保護作用,大大延長了鋼模的使用壽命。高碳直接入庫后,廠內取消了精整工崗位,大大降低了高碳加工成本。
環保節能,嚴抓效益
近年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鐵合金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義望鐵合金在環保問題上一直走在行業的最前面,對存在粉塵排放的設備加設布袋除塵器,達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王利民也把精力投入了環保設備的研究上,他在不增加除塵設備,不增加用電量的情況下,通過對除塵罩進行改造,加大了除塵設備對粉塵的搜集率,設備的使用也大大滿足了環保的要求。
在鐵合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煙氣是具有一定熱能的資源,若將之排入大氣,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2010年之前,義望鐵合金廠對礦熱爐煙氣的處理都是經過布袋除塵后直接排放,這樣做不但浪費了煙氣中的顯熱和潛熱,而且每年光除塵風機(280KW)的電耗就要100多萬。面對這一情況,王利民提出“富錳渣礦熱爐節能探索”的課題,并成立課題討論小組,經過不斷地研究和實踐,不斷嘗試,終于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通過引進礦熱爐煤氣凈化回收技術,經過兩年的使用和不斷的技術改進,現在已取得了很好的回收效果。
用煤氣回收后,該廠最先投入使用的18000KVA富錳渣爐的回轉窯現在每天能節省四分之一的煤氣量;而第二次改造的9000KVA富錳渣爐的回轉窯現在每天大約能節省一半的煤粉量,每年大概能節約煤粉2550噸。而且采用煤氣回收之后,煤氣回收的動力55KW取代除塵器的動力132KW,按0.5元/度電計算,每年可節約33萬元左右,同時用清潔能源代替了部分煤粉,節能又環保。正是他勤于思考,不斷探索的執著精神,使得該廠礦熱爐生產工藝不斷得到優化。
刻苦鉆研,提高工藝
2014年,義望鐵合金廠富錳渣的含量比以往提高了1%,使精煉生產金屬錳的效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了冶煉合格的富錳渣,王利民每天都要身體力行,第一時間分析每一爐渣、鐵的成份,以此來判斷每批料的配料是否準確,在繼承了前任配料總工賈寶剛配料工藝的基礎上,也繼承了鐵合金廠前輩的工匠精神,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優化了富錳渣的渣系,通過準確配料,縮小了富錳渣含錳量的波動范圍,使富錳渣成分趨于穩定,完善了“全熱裝冶煉金屬錳和微碳錳鐵新工藝”,極大地提高了精煉爐冶煉金屬錳效率。
他通過分析冷凝爐襯侵蝕損壞的機理,結合義望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8年多對UCAR冷凝爐襯的研究、吸收、創新,提出了富錳渣礦熱爐爐襯維護的有效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從三臺冷凝爐襯目前的使用情況看,富錳渣礦熱爐冷凝爐襯可以實現5年以上的長壽目標,一定程度上延長礦熱爐爐襯的使用壽命。
刻苦專研使王利民成為了鐵礦熱爐方面的技術骨干,連續多年,他參與《錳鐵》、《金屬錳》國家標準審定,被聘請為全國生鐵及鐵合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錳礦石與鉻礦石分技術委員會副委員,其文章《關于富錳渣電爐極心圓直徑與二次電壓的探討》、《富錳渣礦熱爐節能探索》、《淺談富錳渣礦熱爐爐襯維護》、《回轉窯在鐵合金生產中的應用》發表在鐵合金領域著名的論壇刊物上。
提升自我,追求卓越
王利民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沒有偉岸的身影,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他說:“一個車間本身是沒有生命的,但是當一個領袖為它注入了靈魂,它就擁有了生命,從此不管車間內部人員調動、組織更換,它的靈魂永在,而我就在奢望能給它注入一點點我的靈魂,讓我能成為哪怕是一廂情愿的崗位主人翁。”多么樸實的語言,只有真正付出了,把企業真正當做“家”,才會有這樣的感受,企業正是需要這樣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立于不敗之地。他們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技術不斷革新,最終通過高標準要求歷練之后,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
作為當代企業的主人翁,王利民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鉆研,閱讀與專業相關的書籍,積極參加企業組織的專業內培與外培;作為一名年輕的管理者,他的身上有一種停不下來的精神,不是在車間觀察設備,仔細揣摩哪個工藝需要改進,便是在不斷學習充電,義鐵的發展見證著他的成長;作為一名有志青年,從懵懂普通員工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不斷要求進步與創新是他的追求目標。在義鐵這樣一個尊重知識、不斷創新的企業氛圍,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骨干正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他們也為義鐵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得這金屬鍛造的世界更加鮮活,充滿生機活力。 (來源:網絡)
- [責任編輯:liujian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