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根據國家統計局20日披露的數據,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7%,四季度增長6.8%。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第四季度GDP為2014年三季度以來首次回升。
“第三產業增長提速是去年四季度GDP上升的重要原因。”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20日分析認為,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經濟結構轉型效果逐漸顯現。綜合考慮影響經濟運行的主要因素,2017年經濟增速可能達到6.5%左右。
東吳證券首席證券分析師丁文韜則指出,去年四季度的經濟表現總體略超預期,但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實現企穩,隨著消費熱點退潮、地產調控壓力逐漸體現,中國經濟仍將呈現下行壓力。
而劉學智指出,影響未來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有四個。“一是特朗普新政對中國經濟帶來不確定性,預計會就匯率和貿易問題向中國施壓;二是在美聯儲繼續加息背景下,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可能繼續相互推動,引發潛在風險;三是民間投資雖然趨穩小升,但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四是房地產市場降溫過快可能對經濟增長帶來下行壓力。”
第三產業拉動四季度GDP
【數據回放】初步核算,去年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7%,四季度增長6.8%。
【解讀】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去年運行基本平穩,第四季度同比增速有所加快,但環比增長1.7%比第三季度下降0.1個百分點。去年二季度以來第三產業增長加快,第二產業增長平穩。出口負向拉動作用減弱,投資低位運行,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從三次產業看,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3.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上一年度上升4.7個百分點,貢獻率為歷年最高。從二季度到四季度第三產業增速分別為7.5%、7.6%、8.3%,呈逐漸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增長提速是四季度GDP上升的重要原因。
東吳證券首席證券分析師丁文韜:2016年GDP完美收官,全年增速6.7%,符合我們一直強調的“經濟無近憂”。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雙雙放緩,消費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速走平,再次驗證了“有遠慮”。
工業生產穩中微降
【數據回放】2016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較11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從環比看,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46%。2016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
【解讀】國盛證券研究員賈菲:
工業生產增速2016年整體保持相對穩定。其中,1-12月份制造業生產累計同比增長6.8%,較2015年下降0.2個百分點,降幅較往年大幅收窄;但上游采礦業生產增速降幅仍在擴大,1-12月份采礦業生產累計同比下降1%,全年降幅保持擴大持續,未見企穩。2016年工業生產相對企穩,主要是受中游行業的機械設備生產、金屬制品、汽車生產、醫藥、以及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回升影響。
丁文韜:高頻數據顯示近期工業生產有所降溫。去年12月六大電廠耗煤量同比增長8.32%,相比11月下降0.41個百分點;受環保限產政策影響,12月高爐開工率明顯弱于上月。一方面,價格回升驅動的本輪生產補庫存有望持續到2017年一季度,另一方面,制造業投資保持低位,12月PMI再度回落,顯示出企業對需求端信心不足。
基建投資回落明顯
【數據回放】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650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 (不含農戶)增長0.53%。此外,2016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258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4個百分點。
【解讀】劉學智:2016年投資增長8.1%,比2015年下降1.9個百分點。12月投資下滑壓力重現,投資累計增速8.1%比前11月下降0.2個百分點,12月單月的投資增速只有6.5%。1-12月基建投資增速下降至15.7%,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分別上升至4.2%、6.9%,分別比1-11月上升了0.6%、0.4個百分點。2017年投資增速仍有下降壓力,基建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是穩投資的關鍵,2017年基建投資增速保持在17%左右,制造業投資增速在3%左右,出現觸底企穩跡象,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可能放緩至2%左右。
賈菲: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有所回落,但房地產投資有所加快。整體而言,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降幅較往年有大幅收窄,而這主要受益于前期貨幣寬松效應的延續,房地產投資回升,以及積極財政政策的持續發力影響。當前需求面整體疲弱的局勢并未發生根本轉變,短期相對企穩可期,但中長期內需求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穩增長需持續發力。
大眾證券報
- [責任編輯:Liu l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