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舊育新”致力綠色發展——
山西煤炭行業轉型步伐加快
“井筒名稱:南副井立井;井筒垂深:137.9m;井筒直徑:4m;封閉井時間:2016年10月13日。”當這塊新銘牌被釘在水泥封閉的礦井井口時,標志著有90年建礦史、位于山西太行山區的石圪節煤礦正式關井。
石圪節煤礦的關閉,是山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山西煤炭在積極退出落后產能的同時,加大了培育先進產能力度,在“去舊育新”中強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快產業轉型步伐。
“一噸煤的利潤不及一瓶礦泉水的價格”,自2013年以來,煤價斷崖式下跌,煤炭大省山西深受其苦。2015年,山西全省煤炭企業虧損94.25億元。亞洲最大的煉焦煤企業山西焦煤集團公司全年生產1億噸煤炭,利潤只有5000萬元,同比降低94%。今年以來,煤價雖有回穩態勢,但仍難阻止煤炭企業巨額虧損。
為加快煤炭產能退出,山西于今年8月份發布了《關于對山西省2016年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目標分解及時間進度安排的公告(第一批)》,被外界稱為“煤炭大省打響去產能的第一槍”。山西省煤炭廳副廳長胡萬升表示,2016年目標是率先退出2000萬噸產能,計劃在2020年前退出1億噸以上。期間原則上停止核準新建煤炭項目,停止審批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不再審批煤炭生產能力核增項目,全省礦井數量由目前的1078座減少到900座以內。
據了解,截至10月底,山西省已關閉25座煤礦,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居全國第1位,煤炭去產能和減量化生產取得積極成效。1月至10月,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下降15.7%,但銷售收入逐月增長,由年初的128億元增加到10月份的261億元。企業經營狀況逐步改善,9月份實現扭虧為盈,全行業結束了連續26個月虧損的局面。
“人往哪兒去、錢從哪兒來”,是煤炭企業去產能面臨的主要壓力。陽煤集團副總經濟師喬金亮說,企業面對的減員有兩種:一種是提效性減員,另一種是減能性減員。為妥善解決煤礦職工安置問題,山西省目前已累計下達中央預撥獎補資金12.13億元,支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此外,山西從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中,對化解過剩產能中企業穩崗、轉移就業安置、職工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預計今年補助資金3.65億元。山西省還建立了職工實名制數據庫,制定了職工分流安置政策,采取了多種分流安置措施。截至10月底,全省各市、各煤炭集團公司通過多種渠道已分流安置職工13648人,占各企業上報需安置職工的65%。
近年來,山西省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去舊”的同時“育新”,陸續啟動了80余項煤基科技重大項目,推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高碳資源低碳發展。截至目前,已有28項取得關鍵性技術突破,新命名的“晉華爐”就是其中之一。由清華大學和陽煤集團聯合研發的全球首臺“晉華爐”近日在山西成功投運,參與研制的陽煤化工機械集團董事長李廣民說,這種自主研發的氣化爐爐內溫度可提升到1600℃以上,成功解決了“三高”煤的氣化難題。
據了解,山西2800多億噸煤炭儲量中,高灰、高硫、高灰熔點的“三高”煤約占三分之一。潞安集團高河能源引進德國杜爾集團的先進清潔技術,充分利用煤礦低濃度瓦斯進行發電,將瓦斯氣體變廢為寶,擁有了四個“全球第一”,即煤礦乏風處理規模全球第一、煤礦行業減排利用BOT模式投資規模全球第一、煤礦瓦斯發電裝機容量全球第一、煤礦類環保項目減排量全球第一。作為全國最大的無煙煤基地,陽煤集團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陽煤集團投資600多億元,布局建設了以全國最大的乙二醇生產基地為核心的九大煤化工項目,今明兩年全部投產后,陽煤化工產業將實現整體升級換代。
胡萬升表示,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綠色、高效是根本,隨著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技術的成熟和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山西省煤炭清潔高效技術將進一步提高,推進“黑色煤炭,綠色開采”“高效采用,低碳發展”“資源產能循環發展”,將成為山西省煤炭產業轉型的根本途徑。
- [責任編輯:Chen Zhen S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