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贛州、龍南、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市屬、駐市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贛州市三年主攻工業推進計劃(2016—2018)》(贛市發〔2015〕19號)精神,促進鎢產業做大總量、做優質量,推動鎢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鎢新材料及應用產業三年翻番,提出以下意見。
一、做大做強鎢產業企業群體
1.實施鎢產業領軍企業提升計劃。在現有基礎較好、研發能力較強的鎢產業領軍企業中培育打造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推動領軍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協同創新,共同承接國家科技創新任務。加大培育和建設鎢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力度,三年內,力爭全市鎢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在2015年基礎上翻兩番,達到25家。
2.推動鎢產業企業通過先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轉型升級。圍繞鎢領域前沿技術開展原創性技術開發和創新性技術研究,建設“科研項目庫”,加速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支持鎢產業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加強新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鎢產業企業通過購買科技成果或專利技術,在我市首次實施,項目投產一年內繳納稅收10萬元以上,第一年給予購買科技成果或專利技術的20%,最高3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高校院所、留學回國等科技人員攜帶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或發明專利來我市領辦創辦鎢產業企業,當年注冊且項目投產一年內繳納稅收10萬元以上,第一年給予科技成果研發投入的20%,最高5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所需資金由受益財政負擔。
二、著力構建鎢產業發展平臺
3.支持建立多層次的鎢產業研發平臺。依托國內外科研機構及服務鎢企業的高新技術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創建贛州市國家級鎢新材料及應用產業研發平臺,推動鎢產業研發平臺開展鎢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并承擔更多國家重大課題。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合作組建研發機構,不斷完善研究、開發和試驗條件。未來三年力爭全市培育5家以上鎢產業企業組建省級研發機構,對在我市注冊落戶,新批準立項建設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給予一次性300萬元獎勵;通過國家驗收并考核優秀的,給予一次性150萬元獎勵。對批準立項建設或新認定的省部級上述機構,給予一次性20萬元獎勵,所需資金由受益財政負擔。
4.組建鎢產業創新聯盟。鼓勵龍頭骨干企業聯合省內外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組建科技協同創新體,聯合攻克制約鎢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對圍繞我市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院所等新組建的國家級、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受益財政分別給予一次性50萬元、30萬元資助。
5.加快裝備平臺建設。推動鎢礦山、鎢冶煉加工企業與機械加工企業合作,針對礦山和冶煉加工企業的具體情況,集中力量開展創新性技術開發和研究,改進和提升冶金加工裝備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裝備制造水平,打造礦產業裝備配套產業基地,助推鎢行業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增材制造。
6.加快交易平臺建設。加快贛州稀有金屬交易所重組工作,推動電子交易平臺的設計、建設和實質性運行,實現鎢原料收儲平臺和電子交易平臺的有效對接。推動交易平臺與商業銀行戰略合作,形成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宗商品貿易商、交易平臺運營商和倉儲物流配套商,為實體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吸引全國鎢貿易商、生產商在贛州設立中轉基地、加工中心,鞏固贛州鎢原料集散地和定價中心的地位。
三、推動鎢產業全產業鏈研發攻關
7.支持鎢產業企業開展全產業鏈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圍繞鎢產業鏈中制約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對產業轉型升級起到關鍵作用的項目,經評審并報市政府批準后,按照“一事一議”原則專門給予項目經費支持。對在我市注冊納稅的企業和市屬、駐市高校院所獲得且在我市實現成果轉化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給予國家撥款額25%、最高300萬元配套資助;獲得國家重點研究計劃項目的,給予國家撥款額20%、最高200萬元配套資助,所需資金由受益財政負擔。
8.支持贛州市鎢產業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統籌安排資金按規定支持贛州市鎢產業科技創新重大專項,一是支持鎢產業龍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積極開展技術升級改造和基礎技術研究;二是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將制約我市鎢產業發展的難題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招標,按合同制形式進行開發和績效考核,形成的項目成果優先給予贛州市內企業進行成果產業化;三是積極將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的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引入我市產業化并給予資金支持。
9.切實落實科技創新優惠政策,推動鎢產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鎢產業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其固定資產可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對單位從事技術轉讓取得的收入,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對鎢產業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發費用,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未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研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其成本的150%攤銷。
10.著力支持鎢產業前端采選冶及環境保護技術提升。支持開展鎢資源高效分選與回收、鎢礦山采空區復雜地壓災害與安全環境控制技術、鎢礦礦井通風與除塵理論技術、鎢開發過程廢水零排放技術、重金屬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及礦集區廢棄地生態復墾技術研究,為我國鎢礦山的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支撐。
11.著力支持鎢產業中段過程技術的提升。在中段技術中重點支持探索鎢冶煉綠色生產關鍵技術,實現黑鎢資源的綠色高效生產以及能耗低的新黑白鎢冶煉工藝;通過提升裝備水平,不斷創新工藝,開發工藝流程短、回收率高、晶粒度易于控制、綠色環保的廢舊硬質合金回收新技術,全面提高回收料的質量水平,大幅度降低對原生資源的消耗,實現回收料在低、中、高檔硬質合金產品的應用。
12.著力支持鎢產業后端產品技術的提升。支持研發噴霧轉化法、等離子體法、粉末球化技術和高溫技術等,向節能、高效、少污染方向發展,為大幅度提高粉末質量和擴大粉末應用領域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企業及高校聯合開發納米及超、特粗晶粒硬質合金的制備技術,鎢鉬制品深加工技術,制備適合特定用途的高性能產品;推動電鍍鎢代鉻鍍層等技術的研究;重點支持涂層硬質合金刀鉆具涂層技術,研究新的涂層物質,大幅度提高切削刀具性能和壽命,提升鎢產品的附加值。
四、加強對鎢產業企業科技金融服務
13.拓展鎢產業企業融資渠道。推動專利質押融資,通過財政貼息、補助等方式,引導和推動商業銀行向以專利權質押的鎢產業企業提供貸款。通過科技創業投資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專利質押貸款等多方聯動發揮金融支持效應。
14.推進鎢產業企業上市融資。推進鎢產業龍頭骨干企業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掛牌融資。充分發揮市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按照《贛州市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采用階段參股、運行補貼、租金補貼和獎勵等方式,引導和鼓勵民間資金投向鎢產業。
五、加大鎢產業人才支持
15.引進和培養鎢產業高端人才。結合“千人計劃”、“贛鄱英才555工程”、“優秀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人才計劃項目,加大引進鎢產業急需的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優勢創新團隊,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前沿水平的創新領軍人才。建立贛州市鎢產業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強人才信息服務,為企業引進人才牽線搭橋。依托市內高校、職校資源,結合產業發展和企業運營的需求,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市場拓展能力的企業經營人才,一批產業升級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中小高新技術鎢產業企業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取得股權獎勵收入時,原則上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鼓勵鎢產業企業與省內外高校聯合在企業設立院士、博士工作站,聯合開展研發項目并進行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等。
16.穩定和留住鎢產業高端人才。加大對企業薪酬收入分配的指導力度,推動鎢產業企業建立科學的薪酬體系,引導企業提高從事技術研究工作人員的收入待遇。企業可采取股權獎勵、股權出售、股票期權、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等形式,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在我市注冊納稅的鎢產業企業、科研院所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的,分別獎勵創新團隊50萬元、30萬元;獲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的,分別獎勵創新團隊10萬元、5萬元,所需資金由受益財政負擔。建立科學的高層次鎢產業技術人才績效評價體系,以優厚的待遇留住更多的領軍型鎢產業人才。
17.加大對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高校、科研院所從事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或中介服務的科技人員,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可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依據。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有關獎勵政策,按照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規定執行。
六、降低鎢產業企業、科研院所研發成本
18.降低鎢產業企業、科研院所研發中的檢驗檢測成本。對在我市注冊、納稅的企業,其產品送質檢、計量部門檢測計量的,產品分析測試費用憑CMA計量認證資質檢驗報告,由受益財政給予測試費用20%的補貼。
19.鼓勵鎢產業企業、科研院所參與制訂標準。發揮企業、科研院所在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制定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對標準的研制力度,加強對鎢產業國家標準的宣傳貫徹力度。對主持制定鎢產業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單位,分別給予一次性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獎勵;對參與制定鎢產業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鎢產業單位(排名前三位),由受益財政分別給予一次性20萬元、10萬元、5萬元獎勵。同一單位,該項獎勵額度累計不超過200萬元。
20.打造創新生態圈。建立創業園、科技園、孵化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集聚行業內的各類創新型人才;建立以科研人才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的高檔次科研平臺和中試基地,使人才效能得到最大發揮。同時充分發揮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專利代理、項目招投標等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創新人才生態圈。
七、全方位為鎢產業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服務
21.實施專利導航產業發展,為鎢產業企業提供一對一專利精準服務,推動部分龍頭骨干企業突破國外專利壟斷,在我市設立鎢產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分中心、工作站,加強鎢產業領域知識產權執法,大力打擊專利侵權行為。提高專利資助強度、擴大資助范圍,鼓勵鎢產業企業專利創造;充分發揮省知識產權科技特派團對接服務園區、企業的作用,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入園強企“十百千萬”工程,推進全市鎢產業中小企業專利申請“消零”行動。
八、加強鎢產業企業對外科技合作交流創新
22.定期舉辦贛州市鎢產業領域國際會議及行業論壇,承辦單位根據相關政策規定享受展會補貼。定期組織鎢產業企業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科技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高級研修班,更新理念,提升管理水平;組織鎢產業企業參加高交會、中博會、技展會等專業展會,強化科技成果對接,鼓勵開發新產品,幫助開拓新市場。
- [責任編輯:Jiang Li Juan ]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