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大幅下調263點,跌破6.68,創下2010年11月來新低。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4日公布數據顯示,上周五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4.88,較前一周跌0.43%,創去年12月指數創立以來新低。均衡博弈討論會認為,此次匯率下行有兩方面意圖,一是順勢釋放市場一直有所預期的貶值壓力,同時為更大幅度的雙向波動打開空間。
據和訊網了解,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強化,央行不得不大幅下調中間價。在本周前三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貶值545點。
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央行此前踐行的人民幣“策略性貶值”有失控風險,倘若維持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跟隨美元指數變動而“少升多貶”,如果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就需不斷下調,將會造成人民幣貶值預期的激化。
不過,均衡博弈討論會表示,與日元、越南盾相比,人民幣貶值空間仍存。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越南盾、日元與美元的匯率分別貶值約35%、15%。“反觀人民幣,從當初的6.84調整至現在的6.67,不僅沒有貶值,整體依舊處于升值狀態,升值幅度2%左右。同樣作為產能國,人民幣存在著相對貶值壓力。”
6月以來,央行通過多種方式對外傳遞“堅定不移地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將繼續按照既有的形成機制有序運行”的信號。中國外匯交易中心6日晚間也發文稱,人民幣匯率指數小幅貶值,主要是受市場供求變化的影響,一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意愿進一步升溫,另一方面美聯儲加息仍有不確定性。此外。人民幣匯率指數貶值還與基期因素有關,同時受物價水平略有走高的影響。
那么,人民幣匯率貶值是否會引發輸入性通脹?均衡博弈討論會表示,對全球貿易而言,即使人民幣貶值,也無法帶來總量的擴張;加上美元指數的相對強勢,大宗商品價格難有明顯起色,引發國內輸入性通脹的可能性并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華創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屈慶提醒,在國內流動性過度投放和洪水等沖擊下,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可能繼續上升,而為了維持實際有效匯率的穩定,那只能人民幣繼續貶值。而人民幣繼續貶值又會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的上升,則又會加劇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的進一步貶值,最終形成人民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壓力上升交替進行的局面。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penny]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