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這個產業曾經在11年前造就了顯赫一時的中國首富施正榮。想當年,施正榮的風頭絕對蓋過馬云,只可嘆,當年的首富施老板如今已經在公共視野消失了,曾經的光伏產業排頭兵無錫尚德也落得破產重整的凄惶境地。
經歷過狂飆突進的躍進式發展,整個光伏行業在歷經2012、2013年的低谷后,如今終于進入到恢復性持續增長階段,一些光伏企業甚至實現了難能可貴的盈利。
曾經一度有條件的沒條件的,到處都在建光伏產業園。光伏產業泡沫破滅給我們至少留下了兩點警示:警惕所謂的光伏產業財富效應;警惕各級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不可否認,時至今日,光伏產業依然是政策市,各級政府對于綠色能源、新興行業的補貼很有必要而且必須。
相比傳統發電,光伏發電成本居高不下,全世界范圍內都要依靠大量的政府補貼或法規支持,唯有如此才能順利實現商業化應用。但是,政策層面要區別對待,在補貼這個問題上不能太過任性,過于任性地補貼,只會讓市場環境更加扭曲。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靠的是需求端也就是市場需求的持續激活和有效放大,光伏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加理性,更加市場化。
毫無疑問,整個光伏產業將長期仰仗政府補貼發展。但是,過去10年光伏產業發展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單純靠政府補貼,會像打激素一樣催肥一個產業,而最終這個行業注定會泡沫破滅,不可持續。
盡管,各級各類補貼依然會存在,對于已經進入到恢復性穩增長階段的光伏產業來說,終究還是要在可期的未來,盡快走出越補貼越虧損的“怪圈”。過去的光伏產業走過太多彎路,教訓慘重,與其投入更多的資源、金錢、政策,變相誘導光伏企業跑馬圈地大搞擴張,不如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市場的激活和需求的放大。走進去沉下去,深入鄉村,進入校園,光伏企業會發現和創造出更多市場需求。
光伏產業的發展應該愈益多樣化,不要再端著高大上的身段兒,而是要更接地氣,比如和定點扶貧、農業等各個方面實現充分結合。光伏可以成為定向扶貧的新形式,這在很多地方正在成為現實。以前扶貧就是逢年過節送豬送羊送米送面送油,這種輸血式的扶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如今很多地方由政府出一定資金幫助農民安裝光伏電站,電站的產權歸農民,電站的運營權收益權也歸農民,這種方式可以使得農戶持續多年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通過造血而不再是輸血的方式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