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規律表明: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期逐步轉向了中速增長期。我國GDP由過去30多年9.8%的高速增長逐步轉向了目前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
當前,我國需求、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等已發生趨勢性變化。隨著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
新常態的新機遇
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即使是6.5-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名列前茅。
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有利于化解各種發展障礙。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
展望2016年,我國經濟運行中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矛盾都仍然比較突出,部分行業去產能減虧損、部分企業去庫存增投資、部分金融機構和上市企業去杠桿控風險等方面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防范經濟繼續下行和保持社會穩定可能面臨不亞于2015年的嚴峻困難。
同時,世界經濟貿易以及投資走勢不確定、經濟復蘇不穩定、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相互交織等外部環境,也都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但是,由于我國在總體上仍然處于一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發展的韌性、空間、動力在客觀上仍然具有支撐經濟增長實現中高速的基本潛力和條件。再加上十八大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項舉措逐步落地生效,必將有力地、明顯地釋放經濟內在增長動力和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增長將呈現小幅緩降態勢。預計2016年GDP將增長6.5%左右,全年CPI將上漲1.5%左右,PPI將下跌4.5%左右,投資增長9%,消費增長10.5%,進出口微弱增長1.5-2%。
- [責任編輯:Chen Zhen S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