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2月以來,焦煤期貨市場呈現觸底反彈格局,主力1605合約已累計反彈15%。在基本面弱穩格局下,這樣的漲幅已經頗為可觀。隨著期貨貼水格局的逐步修正以及下游品種帶動作用弱化,焦煤走勢可能已經觸及階段性價格的上沿,繼續上漲已經面臨較大的基本面壓制。
逃不開的需求收縮周期
2015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長方式開始出現較大轉變,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增幅持續下滑,導致以鋼鐵、煤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受到直接沖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12月,全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僅為5.9%,低于2014年同期2個百分點,處于200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附近。傳統能源行業在經濟轉型中受到沖擊具有內在的必然性,難以為外部政策所左右。作為煉鋼原材料的焦煤市場需求已經步入長周期下滑通道,據我們估算,2015年,我國焦煤需求下滑約2.5%。在此基礎上,今年我國焦煤需求仍可能繼續下滑3%。
從需求端來看,焦煤市場難有上漲基礎。從中短期市場來看,焦煤需求也不會有大起色。一方面,鋼廠和焦化廠的補庫存暫時告一段落;另一方面,鋼廠和焦化廠都處于去庫存周期。受悲觀預期和政策限制因素的制約,鋼廠和焦化廠的開工水平始終難以復蘇,疊加貿易環節在穩定需求過程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焦煤上漲機會渺茫。
產能錯配矛盾很難緩解
2012年以來,受產能投放周期與需求周期錯配沖擊,焦煤價格進入下行周期,目前已經跌至十年前的水平。但市場機制下的產能過剩問題仍未得到有效緩解,甚至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原因在于產能投放的滯后性效應。2015年,政策層面關于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改革細則不斷出臺,體現了政府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決心,未來2—3年,“供給側改革”都將是行業一成不變的話題。
價格走勢主要取決于供給端變化:一是市場機制下過剩產能的集中退出;二是政策力度持續強化,并得到有力執行。但受制于龐大的存量產能、仍在投放的新增產能以及大型煤企承擔的大量社會責任,我們判斷,以上兩點能否出現以及出現的時點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未來2—3年,焦煤價格仍以低迷為主,階段性的回暖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難成主流。
階段性預期提振難持久
期貨源于現貨,但又不同于現貨,反映的是未來的供需形勢,故而市場預期對期貨市場影響頗深。從大周期角度來看,焦煤市場將面臨深度調整,但從中短期市場預期的角度來看,階段性預期好轉將對市場有利好刺激,尤其是政策層面傳達的聲音會給市場足夠的想象空間。
2016年是供給側調整之年,近期一系列“去產能、去杠桿”的細則已經陸續出臺,政府“去產能”決心非常堅定。市場預期有所改觀,焦煤期貨走勢強于基本面,前期市場的大幅貼水格局以及國內大宗商品市場整體氛圍好轉,對市場也有所支撐,但焦煤價格中長期走勢仍需回歸基本面。
當需求萎縮成為既定事實,供給側調整將是決定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盡管焦煤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去產能的過程,但從行業特征和穩增長需求來看,中短期不足以改變行業供給過剩格局。目前,焦煤現貨價格仍維持弱勢格局,一季度市場風險仍在集聚,期貨市場繼續上漲將面臨較大的做空壓力。
- [責任編輯:Chen Zhen S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