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于光伏行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從年初到年末,整個行業都喧囂在一片“回暖”的聲潮中,各大企業業績對比前幾年的寒冬,確有極大改色,但是也有人說,相對于大家想象中的“回暖”,2015年仍然缺少不少成色,那么你的2015年有經歷過這些跌宕起伏嗎?
1、2015上半年多晶硅片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88%。
扣除薄膜,國內多晶硅片市場份額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88%,而全球多晶硅片市場份額在2015年前三個季度也達到了81%?梢哉f,這個數據一公布,讓很多從事鑄錠的從業者一度大跌眼鏡;叵2015年上半年,絕大多數鑄錠從業者對多晶硅片的市場前景非常悲觀,個別人認為兩年內單晶就會取代多晶,甚至做好了換行業的準備,可真實的數據卻是多晶硅片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多晶硅片在市場上一度供不應求,價格略微上漲了。這種形勢您在2014年預測到了嗎?
2、賽維破產重組。
賽維在2015年11月進行了破產重組,賽維的整個創始團隊從彭曉峰到佟興雪、萬躍鵬等都已經悉數離開了賽維。
3、多晶電池量產效率站上20%。
年底,晶科發布消息,說其平均效率達20.13%的多晶電池量產產線上線,在單多晶之爭上,又給多晶加了狠狠的一注。
4、漢能股災
要排2015年中國光伏產業最重要的10件事,漢能必定能占到一席。從年初漢能主席李河君以1600億元的財富超越王健林、馬云成為新晉首富,旗下上市子公司漢能薄膜控股(00566.HK,下稱漢能)市值超2400億元,一度逼近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到5月20號,漢能股價遭腰斬,半小時內市值蒸發上千億元,漢能緊急停牌,直到近日,傳聞李河君忍痛割讓“超級印鈔機”水電資產收尾,一路下滑,再也止不住。
5、臺積電退出。
繼8月份宣布終結全資子公司臺積太陽能業務后,11月底,臺積電宣布處分轉投資臺廠茂迪2916萬股、約6%的持股,且未來將陸續處分持股,最后全數退出,至此臺積電已經完全退出光伏產業。
6、協鑫集成A股重組復盤。
8月12日,原超日太陽改名協鑫集成,搖身一變從跌進泥里沒人要的垃圾股,變成三季度光伏企業最賺錢的金鵝,同時構建起協鑫三大上市公司架構,成為第一家打通產業上下游,實現內循環的公司。
7、二次電改文件出臺。
11月30日,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手下發新電改6大配套文件:涉及發輸配售各個環節,力度空前。結合此前發布的“9號文”以及4個配套文件,本輪新電改為能源互聯網革命奠定體制基礎,僅售電側的放開將為能源互聯網帶來萬億市場空間。能源互聯網將改變當前電力工業的體系及格局,并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分布式電源的接入以及電力需求側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10月份“2015年光伏大會及展覽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董秀芬透露,能源局計劃上調50%“十三五”裝機目標,有力推進光伏用戶端平價上網進程。
9、光伏標桿上網電價下調。
10月底發改委下發《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討論稿),擬將Ⅰ類/Ⅱ類/Ⅲ類資源區的光伏標桿上網電價從2015年的0.9/0.95/1.0元/度下調至2020年的0.72/0.80/0.90元 /度,隱含年降幅為2%-4%。新政策將于2016年1月1日起執行。同時,發改委將在標桿上網電價機制之外鼓勵以競爭方式通過招標形成上網電價。業內推測,電價下調的同時,隱含著未來光伏補貼穩步有序退出的前兆。
10、“雙反”的反反復復。
2015年年末,中國光伏產業又將參與“雙反”之戰!近幾年來,中國光伏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應付歐盟反反復復的“雙反”調查。因為歐美的“雙反”調查和裁決,導致中國光伏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在海外設廠,降低企業成本規避出口國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光伏企業海外市場和知名度,反過來看,其實也算件好事。
外儲11月意外大降873億美元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急跌
央行12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外匯儲備報3.44萬億美元,單月下降872億美元,低于預期的34925億美元,創8月以來最大降幅,且為2011年以來第二大降幅。另外,中國11月底黃金儲備595億美元,低于10月的633億美元。消息公布后,在岸、離岸人民幣雙雙下跌。
昨日人民幣中間價報6.3985,下降134個基點,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跌136點或0.21%,至6.4598元。而外儲數據公布后,離岸人民幣急跌70個基點,此后跌幅再度擴大,一度跌破6.47,創3個月新低。
招商銀行同業金融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外匯儲備在10月短暫企穩后再度大幅縮水,根本原因仍是人民幣貶值預期和人民幣資產回報下降雙重壓力下,資金外流壓力的體現,“由于11月份美元強勢,外匯儲備中的非美貨幣資產估值必現縮水,但外儲的構成并未公開,所以無從估算870億美元的降幅中有多少是估值損失。”
劉東亮表示,預計人民幣貶值預期和外儲下降的趨勢仍將繼續。
外幣資產配置時代到來
瑞銀證券認為,未來幾年人民幣在全球儲備中的占比可能將升至5%,但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和金融改革至關重要。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球外匯儲備規模達11.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外匯儲備3.5萬億美元。如果未來人民幣資產占比提升至5%,則意味著外國央行將增加4500億美元的人民幣資產需求。
不過,外國央行是否會以及會以何種速度增持人民幣資產,這將取決于可投資人民幣資產的可獲得性和流動性、國內金融市場和對沖工具的發展及其對中國貨幣政策和金融體系風險的判斷。此外,匯率預期也將是主要的短期影響因素。人民幣加入SDR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發展及推動相關改革,這些改革也將逐漸吸引海外私人部門配置人民幣資產。
華泰證券宏觀分析團隊表示,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需求缺口在萬億美元左右,會在未來十數年緩慢兌現;加入SDR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一步,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將倒逼未來金融改革。
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在近日的論壇上談到,未來五方面因素也許影響人民幣走勢呈現雙向波動格局:第一,匯率形成機制將更市場化;第二,中國經濟下行會使得資本有流出壓力,如果經濟放緩轉為更加有質量、有效益、可繼續增長,經濟增長放緩并不一定意味著資本外流;第三,一旦國內經濟繼續向好、國內市場更加開放,資本流入也會對流出起到對沖作用,并不意味著資本必然凈流出;第四,在各國貨幣政策分化背景下,我國采取的對沖政策也可能造成人民幣供求關系變化,對匯率和資本流動都會帶來影響;第五,美元走強將給人民幣帶來一定壓力,但也并非必然。總的來說,將來人民幣雙向波動更加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