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12月1日,江西銅業集團公司、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國10家銅冶煉企業聯合發布《中國銅冶煉骨干企業聯合倡議書》,表示將在2016年削減銅產量35萬噸,約占我國今年銅總產量的8.75%。
本次減產的背景是國際銅價持續低迷。上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6年來首次跌破每噸4500美元,創6年半來新低。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吳育能認為,如大宗商品價格長時期不理性下跌,會給中國銅行業帶來致命打擊。
數據顯示,2015年,銅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較2011年最高點下跌60%,今年銅價跌幅最高超30%。此次以CSPT(中國銅原料采購聯合談判小組)成員為主做出的聯合減產決定,是企業為了扭轉被動局面而自愿參與的市場行為。“目前的價格已跌至礦山成本線以下,中國礦業企業大面積虧損,所以企業有內在動力進行減產,這是純粹的市場行為。”
吳育能表示,此次減產,既是銅企主動響應國家“供應側改革”的要求,化解過剩產能的具體措施,也是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銅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需要。“銅價必須回歸理性,讓投資者有合理的回報。否則會影響大家投資銅行業的熱情。那再過幾年,就會有更嚴重的問題爆發。”
除了減產,《倡議書》同時建議國家停止審批新增銅冶煉產能。“否則銅行業就會重蹈覆轍,走鋼鐵產業的老路。國家在保持銅產能總量平穩的同時,可以引導社會資本采取參股、控股等資本手段進行兼并重組或混合制改造,從而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倡議書》中另一個廣受關注的措施是:建議國家積極采取收儲措施。吳育能說:“每年中國約75%的產能依賴進口。在價格低谷期收儲,對國家更有利。目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已經向國家提出了收儲建議。”
除了國家層面的收儲,吳育能還提出了企業“商業收儲”的概念。資源的占有率是衡量礦企的一個關鍵指標,現在的銅價在全球平均成本線以下,中國銅企是否可以乘機建立虛擬礦山?
“這都是我們開會時要探討的問題。如果這樣操作了,肯定會調節供需面,對市場產生積極影響。”吳育能表示。
根據《倡議書》協定內容,參與企業將每半個月召開一次會議,以增強信息溝通和共享,并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及時采取進一步的有效措施。吳育能認為,這是CSPT成員單位共同商議下采取的“自律監督機制”,是讓倡議書真正落地的關健。“未來,如果銅價進一步下跌,企業虧損面進一步加大的話,無效益的產能還會進一步關停。”
“從前為了GDP,為了產量,大多數國有企業都會犧牲一些經濟效益。那時自產礦利潤比較豐厚,企業也貼得起。但新常態下,原來的利潤來源沒有了,生產得越多虧得越大,企業首先要考慮的該是經濟效益。”吳育能表示。
正常情況下,供需決定銅價。但當前的銅價已嚴重背離供需基本面,技術上也已嚴重超賣,接近全球礦山的90%成本線和4250美元/噸的長期支撐位。國際多個權威機構分析報告均表明,精銅市場的供需面基本平衡,即便是最悲觀的研究機構認為最大的過剩量,也就是30萬噸左右。因銅價持續下跌,今年以來,包括嘉能可、自由港等礦業巨頭在內的境外礦企已宣布減少的銅金屬量已達到96.8萬噸。供求關系改變肯定會影響銅價,綜合考慮,此次中國銅冶煉骨干企業的抱團減產,將在改變供需面上產生積極影響,進而影響銅價。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