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21日這周,中國財新制造業PMI初值47.1創2009年3月以來新低,直接導致中國股市再度暴跌尋底,從而引發全球股市在8月21日出現新一輪全面暴跌,由此引發全球大宗商品出現再一次全面下挫。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一度下跌1.5%,跌至1999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布倫特原油跌破每桶45美元,LME期銅跌2.5%報4930美元/噸,創逾六年最低。
在一片風聲鶴唳中,8月21日,LME三個月場內收盤價格也下跌205美元至10200美元/噸,僅相當于歷史最高點58000美元/噸的1/6。鎳價自2008年金融危機創出歷史性地點以來,時間才過去短短的七年,卻又猛然回歸當初的低點,經歷了一個從悲情到興奮再回歸悲情的價格輪回。
跌價原因類似。2008年鎳價狂跌的直接原因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通過印刷貨幣輕松吸取全球利益還以虛擬說辭引領世界經濟近20年的美國信用突然喪失,導致以美元為錨的全球經濟信心頓時灰飛煙滅。2015年鎳價暴跌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放緩導致全球經濟滯漲,拉動全球經濟增長近30年的中國車頭無力前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開啟了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的新常態,大宗商品價值被迫加速回歸探底,長期依賴中國市場的各類經濟體以及資源輸出國的高額利潤來源逐漸喪失,全球經濟信心備受打擊。
鎳價跌幅更深。2015年8月13日盤中一度大跌15%至9100美元/噸,當天的三個月期鎳收報10455美元/噸。對比2008年10月31日LME鎳價盤中雖然一度出現最低點8850美元/噸,收盤價格仍頑強回到12050美元/噸。盤中低點近似,收盤價差巨大。今年的LME收盤價格低點還未最終探明,過去一個月的數據已經比金融危機期間的最低點還低20%左右。
庫存對比不同。2008年10月末,LME鎳庫存不足6萬噸(10月30日57630盹)。今年8月13日的LME鎳庫存454350噸,相當于增加了八倍多。絕對數量雖然相差近40萬噸,如果對比新增2000萬噸不銹鋼產量對應的鎳需求應增加150萬噸,甚至會有近100萬噸的供應不足擔憂。
需求情形不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不銹鋼粗鋼除2008年下降6.9%外至694.3萬噸,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已經達到2169.2萬噸,六年時間增長了三倍,2015年可望達到2300萬噸,未來有望達到2500萬噸甚至更多。
中國不銹鋼產量快速增長也帶動全球不銹鋼產量在過去的六、七年間幾乎實現了翻倍。盡管2008年的全球不銹鋼粗鋼產量同比下降6.9%至2590萬噸,2014年反而上升到新的產量高峰4170萬噸,2015年可望達到4420萬噸,幾乎增長一倍。未來在中國、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市場的增長潛力帶動下,全球不銹鋼粗鋼年產量超越5000萬噸的時間會很快到來。
供應前景不同。印尼的12個已經投產鎳項目預計在2015年能夠向中國供應最多約50萬實物噸鎳鐵,根本無法抵消中國因為鎳礦來源受限而減少超過300萬實物噸的巨大缺口。由于印尼禁止出口鎳礦的強硬政策還看不到被再度取消的苗頭,全球鎳供應在2015年可能出現5萬金屬噸甚至更多的缺口。
根據中國在海外投資的鎳鐵最低成本推算,15000美元作為精煉鎳的盈虧平衡線得到了多方面的反復印證。麥格理曾預測,中國海外鎳項目只有鎳價達到20000美元/噸才能實現盈利。綜合當前鎳價的悲情走勢以及海外項目的疊加風險,超低鎳價顯然已經傷害了各種鎳產品的生產熱情。金川集團的精煉鎳已經減產,吉恩鎳業從8月開始提前檢修停產,以及其它鎳生產企業的減產停產,已經匯聚成全面減產的行業潮流。
市場推力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各國不約而同地采取超發貨幣的方式來抵御資產及商品的價格下滑。7年過去后,全球貨幣已經泛濫成災。人民幣M2從2008年12月末的47.5萬億元已經上升到2015年7月末的135.32萬億元,七年半增長了近3倍。
盡管影響鎳價的因素并非貨幣增量一種,無限增加的貨幣至少推高了通貨膨脹,從而推高鎳礦、鎳鐵以及精煉鎳的生產成本。與此同時,貨幣發行數量的快速增加,顯然加大了市場貨幣的供應量,從而為市場行為增添了更多的推力。鎳是金融屬性很強的金屬品種,全球無數炒家匯聚于此,一旦找到炒作的由頭,鎳價波動的幅度有可能比貨幣增量的幅度更大。
解決方案相同。事實上已經形成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解決之道會再度回歸投資基礎設施。鑒于中國的發展現狀,高鐵、地鐵與船舶都將是比較可行的選擇,這幾年的投資力度逐步加大。現階段的投資著力方向與不銹鋼消費的增長要求密切相關,從而會拉動鎳的需求增量。在海洋經濟戰略的引領下,如果對漁船如同對農業機械一樣實行鼓勵全面升級更新政策,所迸發的不銹鋼需求增量以及由此帶動的鎳需求增量將十分可觀。
時間的車輪已經轉向2015年秋季,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再次來臨,鎳價已經跌回上一輪金融危機的水平。盡管商品跌價大致相同,解決方法將會有所創新。經濟困難形勢已經比較清晰,鎳價已經低于成本線50%左右。跌價盡管類似,前景一定不同。(作者李強系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不銹鋼分會秘書長)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