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摩根士丹利一樣,高盛也認為,即使近期新興市場遭遇拋售,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也不可能重演。但高盛還警告,一些亞洲國家可能格外不堪一擊,比如外儲銳減恐難應付償債的馬來西亞。
高盛日前報告認為,印尼等存在經常項目逆差的亞洲國家目前形勢也明顯強于90年代,當前的焦點是亞洲國家的國際收支能否經手外資流出的考驗。
報告提到以下數據:
假如國外投資者的亞洲股票和債券持倉一個月減少2%-3%,大致可抵消亞洲國家所有經常項目順差。
2013年6月至7月,國外投資者曾拋售上述亞洲資產持倉超過3%,凸顯了外資流出可能讓亞洲貨幣更不堪一擊的風險。
在馬來西亞和印尼,外資持有未償債務約占這類債務總額的40%。馬來西亞外債占國內GDP的60%以上。
債券期限可作為判斷外部債務脆弱性的一種指標,從短期外債比例看,短期外債約占馬來西亞和中國各自外債總額的50%,其他亞洲國家地區的這一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外儲為央行提供了抵御外匯波動的彈藥,亞洲國家的外儲都因非美元持倉的損失或是央行有意干預市場而減少。馬來西亞2013年年中以來減少31%,泰國2011年年初以來減少17%,印尼今年2月以來減少7%。
IMF設定的外儲充足基準標準為,在一國資本流入停止時,其外儲可覆蓋三個月進口。亞洲地區這一負擔時長在6-10個月不等,低的有馬來西亞的6個月,高的有中國的22個月。
用于衡量外儲充足的外儲與短期外債之比顯示,馬來西亞的短期外債與國內外儲水平相當。常用的儲備充足率標準要求,外儲為一倍的短期外債。
外儲與廣義貨幣之比是相對不常用的外儲充足衡量指標,主要用于衡量資本外流、尤其是本國儲戶資金外流的風險,其上限是20%。中國和韓國的這一外儲比例都未達到20%,只有18%,其他亞洲地區均超過20%。
綜上,高盛認為,亞洲國家整體外儲尚算充足,現在就難以負擔短期外債的馬來西亞是個例外。和90年代金融危機時期相比,亞洲國家的基本面總體改善,不可能出現外儲急劇疲弱的危險,但外匯以外的一些因素產生威脅,如一些國家外債累累、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政治局勢不明朗。而美元未來幾個月還會走強,所以亞洲貨幣會繼續貶值。
最近摩根士丹利報告也認為,1997年的亞洲危機不會重現,如今亞洲國家的匯率比當年靈活、外儲較充足、債務形勢有改善,政府能更好地控制流動性。
但摩根士丹利也提到,上述變化不意味著亞洲絕無風險。風險體現在:亞洲國家出口增速2012年以來首次回落至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貿易增長十分疲軟,甚至出現萎縮;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公債和企業債明顯增加;在摩根士丹利關注的11個日本以外亞洲國家地區里,十個國家地區的生產者價格均陷入通縮。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