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據普華永道(PwC)6月5日發布的行業報告,2014年全球前40大上市礦企市值驟然縮水1560億美元。盡管自由現金流增長至240億美元,但凈利潤下降了9%至720億元。政府干預、股東維權主義和產業內部爭斗現象正在上升。
據PwC第十二期全球礦業年報Mine 2015:The Golves are off,去年全球礦業巨頭們上交的成績單參差不齊,整體市值下滑了16%,凈資產首次出現下降,但分紅額卻創下新高——派息率上漲到了5%,2013年為4.3%。
2014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承壓,鐵礦、煤炭和銅礦價格分別下跌了50%,26%和11%。在此背景下,由于資本支出大幅縮減,大礦企的現金流由2013年的30億美元飛躍上升到了240億美元,也為創記錄的分紅額提供了支撐。
2015年頭四個月,鐵礦價格繼續下挫12%,煤炭和銅礦下跌了5%和6%,黃金價格相對持穩。
PwC澳洲能源公用事業和采礦部門主管亞可拉汗(Jock O'Callaghan)表示,2014年是將意愿付諸現實的一年,礦業巨頭們被迫脫掉“手套”,擼起袖頭腳踏實地地控制成本、削減資本支出,其努力開始顯效并體現在了資產負債表上。“去年是礦業公司真正上緊發條提升效率的一年,運營成本總體降低了5%”,他說,“大型項目支出下降了20%,勘探花費削減了53%,降到了慘淡的49億澳元”。
大公司不愿意啟動綠地項目,而是專注于較小的棕地項目。與此同時,相較于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高峰時期,并購活動水平也大幅放緩。“用于測量公司增長前景的資本速率指標,放緩到了12%,這一趨勢在2015年將會繼續”。
亞可拉汗先生認為,專注于成本和支出控制短期內會吸引追求收益的投資人,但礦商們最終還是要解決“增長性問題”,止住市值下滑的勢頭。“大宗商品價格還沒有反彈的跡象,所以行業參與者最終還是得應對棘手的問題,采用適當策略重回可持續發展軌道”。
2014年前40大礦企中有8家評級遭下調,另有10家被列入負面展望。
普華永道發現,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沖擊運營收入,提產則緩解了其中痛楚。鐵礦領域的大規模擴張勢頭尤其突出。
中國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鐵礦供應過剩與中國需求放緩相疊加,造成鐵礦價格持續下滑。然而報告建議應從更大的背景中看問題,“中國仍占到全球商品總需求的40-50%,盡管增長放緩,2015年中國GDP已超過了1萬億美元,比全球前40大礦企總市值還多”,亞可拉汗先生說,“所以需求還會繼續增長,只是速度有所放緩”。
在澳洲方面,他認為政府應該謹慎應對鐵礦價格滑坡,避免給產業帶來更大壓力。未來四年鐵礦業預估稅收會減少200億澳元,占到聯邦預算減計額的40%。
但中澳自貿協議談判的完成是一大亮點,協議實施后煤、銅、鋅及其它金屬關稅將會取消或削減。外資監管委員會對中企投資免審門檻的大幅提高也將有利于澳洲礦業項目獲得海外投資。
報告發現,進入前40名單的礦企大多數來自金磚國家(BRIC),而非經合組織(OECD)國家,這已是連續第二年。金磚國家礦企市值表現總體較好,59%的公司出現市值上升,而OECD礦企僅有22%市值增長。中國三大礦企紫金礦業、中煤能源和兗州煤業領漲,全年市值增長幅度均超30%。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