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被人們認為是最大的無污染可再生能源。然而,在將太陽能轉化為人們可以吸納的能量時,污染不可避免地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直言不諱:“生產太陽能產品將把污染留在中國”。
據業內人士透露,太陽能發電至少面臨生產、廢棄物等幾重污染。
在生產環節,多晶硅是整個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命脈,在多晶硅生產過程中,金屬硅先要轉化成三氯氫硅,這個過程中約只有1/4的三氯氫硅轉化為多晶硅,其余部分進入尾氣,“危險物質”四氯化硅隨之產生。而每生產1噸多晶硅,就產生4噸以上的四氯化硅廢液,這一酸性腐蝕品對眼睛和呼吸道會產生強烈刺激作用,接觸后將引起皮膚組織壞死。
目前,雖然許多廠家號稱可以將有毒氣體回收再利用,但專家表示,實際上國內的技術還不具備根治污染的能力,大部分廠家由于技術達不到閉環式要求,或者本著節約成本的目的,將有毒的物質埋在地下,或者用極低的價格賣給下游廠家。
有媒體報道稱,河南林州市城郊鄉張家莊有部分村民在當地開工興建多晶硅項目后,開始出現胸悶、惡心、眼發紅、四肢無力等癥狀。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太陽能電池總產量達1780兆瓦,占全球總量的26%,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44%。在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電池制造國的同時,歐美等國則充分享受新能源的終端市場,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中有超過90%銷往海外,其中絕大部分銷往歐洲。
中科院院士王占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危險物質”四氯化硅,多數中國企業未裝設或未完全安裝相關的回收設備,對四氯化硅的無害化處理將成為制約多晶硅發展的瓶頸。歐美等發達國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國家生產多晶硅,都把多晶硅的生產放到了發展中國家。
除了生產環節,太陽能發電設備由于具有一定的壽命,其廢棄物對環境也造成很強的破壞。由于發電設施里蓄電池里含有大量的鉛、銻、鎘、硫酸等有毒物質,如何回收也成為太陽能發展的一大障礙。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