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因遠古時期鸞鳥棲居得名,隸屬洛陽市管轄,同時又是我國著名的多金屬礦床礦集區,已發現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氣礦產四大類50余種,其中鉬金屬儲量206萬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譽為“中國鉬都”。
然而,在2008年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欒川曾為之自豪的工礦業,也遭受重創。如今,和“銅都”銅陵、“鎢都”贛州等地一樣,這個之前依靠單一經濟生存的礦業城市近年正在謀求轉型突破。
2014年11月8日,洛陽欒川縣舉辦了為期四天的“資源·環境·經濟”論壇,并從北京請來了中科院趙鵬大、莫宣學、王成善等三位院士和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學院的數十名教授與國土資源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希望專家為鉬都把脈,走出一條成功轉型之路。
國際鉬礦價格“過山車”
欒川拉長鉬礦加工產業鏈
“多年來,欒川靠山吃山,礦業城市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礦業在全縣經濟收入中貢獻了70%,但是,金融危機之后,由于鉬礦等價格暴跌,導致欒川經濟一蹶不振。我們一直都在思索,應該把什么樣的礦業城市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怎樣搞好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怎樣調整礦業城市的經濟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怎樣建設新型的礦業城市,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及綠色經濟產業?”欒川縣縣長昝宏倉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與很多資源型城市一樣,欒川依靠鉬業發展帶來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欒川一直是河南省有名的經濟貧困縣,但是隨著欒川的鉬礦大量被開發,從2004年以后,欒川經濟一躍而起。
“2004年,鉬礦價格直線上升,以含量45%的鉬精粉為例,1999年每噸1.89萬元,到2004年時,竟漲至當時的最高每噸27萬元,上升了13倍。欒川的縣域經濟因為從這次鉬價的暴漲中受益,主要經濟指標在河南的排序奇跡般地上升了71位。不但個體企業發家致富,整個欒川的縣域經濟也從這次鉬價的暴漲中受益頗多,我們欒川瞬間成了全省經濟強縣。”河南豫商聯合會副會長、鑫川偉業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回憶。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2012年開始,鉬礦價格持續下跌,鉬精粉價格降至一噸12.5萬元,比最高點跌了一半左右。而隨著全球鉬礦業增長勢頭放緩,欒川礦業高利潤時代也已終結,礦業發展進入“寒冬期”,各種問題也爆發出來。
欒川地礦局局長魏敏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工礦業是欒川最大的優勢。但是,直至目前,礦業成本上升,礦產品價格下跌局面依然沒有明顯改觀。礦山企業復工率不足20%,虧損面超70%,大部分企業出現減發、欠發、緩發職工工資現象。
“我們都在想怎么辦,礦業的持續寒冬,是不是意味礦業發展已經到了‘山重水盡疑無路’的地步了?”魏敏強說。
為了促進鉬礦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拉長加工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欒川開始根據自身鉬資源開發現狀進行優化組合。
自2014年開始,欒川縣政府促成洛鉬集團對三強、九揚和大東坡等礦業公司的控股經營。通過資源整合,礦區告別了多年來企業分散經營一盤散沙的局面。通過近年的持續整合,以洛鉬集團、龍宇集團為首的“鉬鎢航母”,以鑫川公司、金山公司為首的“鉛鋅航母”,以金興公司、潭頭金礦為首的“黃金航母”,以洛陽豐瑞氟業為首的“螢石航母”和“寶玉石企業航母”組建完成。
欒川縣政府還制定出“工礦強縣、旅游興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希望欒川走上一條縱向以整合礦產資源、發展資源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為主,橫向以大力發展旅游、醫藥等非鉬產業的縱橫結合的經濟轉型之路。
欒川縣隸屬洛陽市管轄,鉬金屬儲量206萬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譽為“中國鉬都”。
專家建議:擺脫鉬礦依賴打造新的礦產資源架構
“我不止一次來過欒川考察勘探,我給欒川開的藥方是如果要從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發展,不能一鉬獨大,過度依賴。欒川除了鉬礦,還發現大型、超大型鉛鋅銀礦產地4處,探明鉬金屬量約200萬噸、鉛鋅金屬量達500萬噸,遠遠超過鉬儲量,因此要學會多條腿走路。”王成善院士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官方資料顯示,欒川鉬礦鉬金屬儲量206萬噸,以目前的開采能力來看,幾十年后,欒川將徹底與鉬“絕緣”,并且,由于鉬只是現代工業的一種“作料”,被譽為“工業中的味精”,全球工業對鉬的需求量有限,因此國際市場上鉬的供需關系非常脆弱,價格波動頻繁,而且幅度大。
自2011年3月,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派出知名的專家、學者進行實地調研指導,中國科學院院士莫宣學、趙鵬大、翟裕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湯中立等多次到欒川縣進行地質科考,就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深部找礦、三維建模、綠色礦山、地質礦山公園建設、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等科研項目進行科學研究,希望能夠改善長期以來欒川經濟結構單一、只開采鉬礦的局面,形成以鉬礦為主、銅鎢鐵礦為輔的新礦產資源架構。
目前,欒川整裝勘查、深部找礦已被納入國家“十二五”找礦突破戰略,同時,欒川被批準作為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和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深度應用示范區,國家“共建緊缺礦產資源勘查協同創新”、“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研究”等一大批科研項目也落戶欒川。
洛陽市國土資源局高級工程師秦傳鈞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欒川經濟的主體是礦業,這種產業單一、一礦獨大畸形的產業結構,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許多致命的弊端,“但礦業城市經濟的主體是傳統產業,礦業城市的發展在一定階段內離不開礦業這個主導產業,這種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延長相關性產業鏈和產品鏈,比如,鉬伴生鎢金屬以前開采不易,但是經過科研,目前欒川很多企業白鎢回收率提高到了72%,回收能力達到了30000噸/日,僅此一項每年可為企業增加經濟效益超2億元。”秦傳鈞說。
產學研基地的樣本嘗試
“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必須還要學會搭建平臺。”趙鵬大院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他認為鉬這一礦產資源給欒川縣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欒川縣還有很多其他的礦產,應該提高其他礦產的利用率,礦業要深化,提高它的附加值,延長以鉬和其他礦業為原料的產業鏈,不能光生產原料,還應該有其他的一些高科技含量產品,必須走科技創新的道路,吸引人才,發展有自己特色的產業。
對此,2010年1月,欒川縣人民政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河南省地質調查院三方協議,宣布共建“欒川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產學研基地”,希望搭建一個“產學研用”的平臺,充分發揮地質院校、科研單位、地方政府、礦山企業等多方優勢,加強豫西南重要成礦帶深部找礦工作,充分利用好當地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勘探,真正形成可持續發展。
欒川地礦局局長魏敏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就欒川條件而言,很難吸引高科技人才,但是欒川有礦產,是活課堂和自然實驗室,因此迫切希望能夠吸引高校的人才來欒川實習調研做項目,所以通過產學研基地這個大舞臺希望請來名角唱好戲,把人才吸引過來。
目前,“欒川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產學研基地”已經是“國土資源部欒川礦產資源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國家“共建緊缺礦產資源勘查協同創新”研究生實習基地和“國家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研究”等科研項目平臺。
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政府投入了近8000萬元,但是該基地建設還是面臨四項困難:一是資金尚有較大缺口;二是基地正常運行管理機構亟待建立,管理方式有待完善;三是在支撐地質環境保護、環境修復、清潔能源勘查開發、解決山區飲水、推動地質旅游發展等方面的地質服務工作缺乏;四是當前礦業形勢持續低迷、地勘項目財政資金大幅度減少,支撐今后產學研基地建設的項目申報爭取困難。
“習總書記一直提倡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產學研基地是我們一個縣級市轉型的嘗試。在中國礦業全力做好戰略轉向,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回歸理性開發狀態的轉折時期,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我們欒川愿意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踐行者。”魏敏強說。
- [責任編輯:Mang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