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段論述,就個人理解,這應該是總書記第一次用“新常態”這個新概念來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新常態之“新”,意示著現在與過去有所不同;而新常態之“常”,則意味著中央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就業充分、社會和諧。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就是說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將要發生一系列重大轉變,經濟增長也將會從過去的兩位數高增長轉入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告別。因此,新常態不僅僅只是增速下降了幾個百分點,也不會只是“蜻蜓點水”式的短暫行為,而是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征、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企業經營工作的主動權。
從鋼鐵及鐵合金產業現狀看,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形成粗鋼生產超過十億噸、鐵合金生產超過四千萬噸的龐大生產能力,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基礎設施及房地產開工率下降,黑色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將長期存在,鐵合金供大于求、價格低位運行也將成為行業的新常態,認清形勢,早做應對,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就成為鐵合金企業的當務之急。
從云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錳產業的情況來看,經建國后幾十年特別是近十年快速發展,集團錳板塊現已形成年礦山開采 65萬噸、錳系合金33萬噸、放電錳粉2萬噸、高錳酸鉀1萬噸的生產規模,在國內錳鐵合金生產企業中,屬于產業鏈較為完整,生產規模較大,研發能力較強的采、選、冶一體化綜合性生產企業。但是,客觀上我們也存在著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市場拓展能力不強等弊端,企業的盈利能力主要依靠產品價格上漲、產品銷售完全要看客戶“臉色”行事,如果不能開創性地突出重圍,在新常態下,企業的生產經營將難以為繼。
當前錳板塊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突出表現為“兩難”,即融資難和盈利難,而造成“兩難”的外部因素是“兩高”,即成本高和費用高,根本的內在因素則是“兩低”,即產品附加值低和技術含量低。在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深刻變化中,鐵合金行業長期依賴的傳統低工資成本、低環境成本、低資源成本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加快企業轉型升級,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客觀要求,是我們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選擇。
通過對國內外鐵合金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分析,結合公司實際,我們提出“求生存、謀發展,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爭當我國錳行業循環經濟及資源綜合利用引領者”的發展思路。并具體確定為把握一個方向、明確兩大目標、打牢三大基礎、確定四大任務、統籌協調好“五化”關系的“一二三四五”工作任務,加以貫徹實施。
所謂“一”,就是把握一個方向,從傳統的注重產品競爭力提高,轉型到更加關注產業鏈競爭力培育上來。所謂“二”,就是明確兩大目標,轉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升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所謂“三”就是打牢三大基礎,建設錳板塊海內外、省內外原料基地,筑牢企業發展“大糧倉”;緊盯世界鐵合金冶煉發展動向,下大力氣推廣運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依靠科技進步,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母子公司管控體系建設,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夯牢制度保障。所謂“四”,就是確定四大任務,用較短的時間完成公司權股融資、海外資源獲取、資源綜合利用新業務“新三板”上市和營銷模式創新等重點工作。所謂“五”,就是在轉型升級、加快企業改革發展中,統籌協調好“五化”關系,即股權結構多元化、組織架構科學化、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集成化、工業生產與商貿服務一體化、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長效化等方面的工作。
新常態既是對傳統運營管理模式的挑戰,同樣也是企業加快轉型發展的機遇。“成功只會留給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要我們真正做到未雨綢繆、早作應對,相信鐵合金產業的明天依然會十分美好。(云南文山斗南猛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黨委副書記 李永慶)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