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薄膜太陽能電池愈來愈咄咄逼人,在短期內晶硅太陽能仍將保持主流地位。2013年,晶硅太陽能產品占據了全球光伏組件產量的90%,這個比例已經持續了數年。作為晶硅太陽能產品的主要原料,多晶硅對于光伏產業的重要性被不厭其煩地提及。然而,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我國的多晶硅企業并沒有好好抓住內需市場優勢,真正主宰全球多晶硅產業。
隨著新興光伏市場的快速增長,多晶硅產業供應鏈條也越來越表現出向專業的轉變的趨勢。太陽能產業一直是多晶硅最主要的消費者,據預計,2014年光伏產業仍會消耗全球多晶硅產量的90%左右。在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產能過剩后,2014年多晶硅價格出現了較為強勁的反彈。2014年第一季度,國內多晶硅價格甚至飆升打破了16.5萬元/噸,即使Q3季度我國多晶硅價格微幅下滑,仍沒有打擊行業者們對多晶硅的信心。由于全球范圍內終端市場的快速增長,多晶硅巨頭們也在紛紛擴產,爭著分食。與往日不同的是,這一輪的多晶硅產業發展期變數明顯有變數,中國多晶硅產業也注定不能多的這場復產盛宴大頭。
多晶硅行業壟斷格局初現
就國內而言,多晶硅低迷時期由于產品售價低于絕大多數企業現金成本,大量小廠關停退出,行業發生殘酷而有效的洗牌。在2011-2013年上半年,歐洲光伏市場進入停頓而國內光伏市場尚處萌芽階段,國內制造端各環節產能嚴重過剩。多晶硅價格步入陰跌通道,售價與生產成本倒掛,成本控制成為第一大競爭要素。國內80%以上匆忙上馬的小項目一投運就成為雞肋的無效產能,大量企業進入停產檢修技改,行業整體的產能利用率極低,最低迷的時候僅4~5家企業照樣開工。
國內多晶硅行業經過大浪淘沙后,已誕生幾家具備與外資抗衡的成本優勢的一線梯隊企業。中國早先多晶硅投資雖然大量重復低水平建設,但中間不乏有少數優秀企業注重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現場生產運行管理,通過控制原材料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營運規模經濟效益及簡化生產工藝流程等各方面持續降本。以保利協鑫、大全新能源、特變電工等為代表的國內多晶硅龍頭企業,其產能規模和成本控制水平已經在國內呈現類寡頭壟斷地位,技術、資金等資本要素正向優勢企業進一步集聚,行業進入正向激勵循環。
在全球范圍內,2013年,多晶硅產業五巨頭——保利協鑫,瓦克化學(Wacker),漢姆洛克(Hemlock),OCI,以及REC——這五家多晶硅供應商生產了全球范圍內大約81%的多晶硅,總產量達21.5萬噸。雖然從2009年以來有多家新進入者試圖在這個行業分一杯羹,但最后多晶硅產業仍然是被集中把持在少數幾個大企業手里。按地區性分布,中國在2013年多晶硅產量占有全球35%的份額;緊跟其后的是美國,24%,其次是德國和韓國,分別為23%和12%,其他地區(主要是日本)多晶硅產量貢獻了6%的市場份額。而從中國2013年硅料進口主要來源:美國Hemlock,REC,韓國OCI,德國Waker,從三國的總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80%以上,也體現出這種趨勢。
形同虛設的多晶硅“雙反”
2012年7月起,商務部對美韓的進口多晶硅進行“雙反”立案,2013年7月、2013年9月出臺初裁結果,今年1月“雙反”終裁結果落地。美國的多晶硅企業包括:REC、Hemlock、SunEdison、AE Polysilicon及其他美國公司。REC的反傾銷稅率為57%,Hemlock的“雙反”稅率為55.4%,其他美國公司則為59.1%。而韓國企業的反傾銷稅率分別是:OCI(2.3%)、Woongjin(12.3%)、Hankook(2.8%)以及KCC及其他韓國公司(48.7%、12.3%)。
然而,在2013年7月,對美韓的多晶硅反傾銷初裁結果公布后,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向國內進口的美國產品,占美國多晶硅進口總量的比重大幅上升,從2013年1月-2013年7月平均占比約40%,劇增至2013年8月-2014年6月的接近90%。在加工貿易模式下,上述對美國的““雙反”稅率形同虛設。
同樣,對歐盟進口的多晶硅產品,我國商務部的決定也留下了很大的漏洞。2012年11月1日,商務部對歐盟的進口多晶硅進行“雙反”立案,2014年1月24日,調查機關發布初裁公告,認定被調查產品存在傾銷,國內多晶硅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同年4月30日,商務部正式發布功第25號公告,對歐盟產多晶硅反傾銷調查作出最終裁定。由于瓦克化學在終裁之前作出價格承諾申請,在價格承諾執行期間,自瓦克公司進口的被調查產品不征收反傾銷稅。
“雙反”幫倒忙 多晶硅進口堵不住
9月份,美國向我國出口了1698噸太陽能級多晶硅,而其全部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逃避了對華繳付反傾銷。有色協會硅業分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9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總量為9942噸(8月份為8373噸、7月份為8936噸),環比增加18.7%,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量為6415噸,在9月份總進口量中占比為64.5%;從美國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1698噸,占9月加工貿易進口總量的26.5%,在當月自美國進口總量中占90%,而除去不在反傾銷范圍內的189噸半導體用多晶硅外,其它則100%為可規避反傾銷稅的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太陽能級多晶硅!
而8月份時,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多晶硅總量為1761噸,不僅環比增長了33.8%,且與9月份一樣,除了139噸半導體用多晶硅,剩下的1622噸太陽能級多晶硅也100%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另外9月份從韓國進口多晶硅4046噸,占總進口量的40.7%,連續五月位居進口量首位,自韓國進口多晶硅占比日漸增大,同樣是致使9月份多晶硅進口量再創歷史新高的原因之一。
瓦克、OCI在偷笑
2014年1-10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約11.1萬噸,保守按照月均1萬噸多晶硅的產量估算,2014年全年多晶硅產量將至少達到13萬噸,同比去年增加55%,再加上低價搶占國內市場的進口硅料,1-10月份累計進口多晶硅7.3萬噸,預計2014年全年進口量約9萬噸,則全年多晶硅供應量則為22萬噸,按照目前企業繼續擴產及新增產能的進度,未來國內多晶硅市場供應量將非常龐大。
然而,由于加工貿易進口多晶硅的大行其道以及商務部對國外多晶硅巨頭的區別對待,中國本土多晶硅企業并不能從中獲得預期中的可觀利益。中國對歐洲多晶硅“初裁”后,歐盟應訴企業瓦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WackerChemieAG)(以下簡稱瓦克公司)向調查機關提交了價格承諾,調查機關對該價格承諾進行了審查,認為瓦克公司提出的價格承諾可以接受。根據《反傾銷條例》的規定,調查機關決定接受瓦克公司的價格承諾申請。而對美韓的太陽能多晶硅“雙反”裁決中,韓國最主要的多晶硅生產企業OCI的雙反稅率僅為2.3%,遠遠低于其他企業。
此外,對美國和德國相對高的懲罰性關稅促進了美國和德國多晶硅廠商在韓國建廠設立多晶硅項目,例如美國Sunedison與韓國三星在韓國境內的1萬噸/年的顆粒硅項目,四季度已投產,如此看來,分國別進口多晶硅占比正逐漸重新分布,韓國占比日益增加,待在韓國新建產能釋放后,從韓國進口多晶硅比例將逐漸增加,屆時多晶硅進口量將再創新高。
而當國際多晶硅寡頭們逐漸聯合的風光背后,則是樂山硅業、賽維LDK的瀕臨破產。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tianxia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