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是產能過剩最嚴重的領域之一,在本應該利用市場之手淘汰落后產能的時候,政府卻對一些鋼鐵企業進行巨額補貼,這不但會影響鋼鐵行業去產能和轉型升級的進程,還會導致落后產能對優勢產能的擠出效應,形成事實上的劣勝優汰。2014年上半年重慶鋼鐵獲得超過5億元的補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補貼養不壯競爭力,相反只能形成依賴癥。仍以重慶鋼鐵為例,早在2012年,其就是依靠政府在一周內注入的近20億元的補貼資金,實現“扭虧”并避免了因連續虧損而“披星戴帽”的命運。但在隨后的2013年,由于只收到不足400萬元的補貼,重慶鋼鐵當年虧損近25億元。2014年上半年,重慶鋼鐵計入當期損益的補助達到5.08億元,但卻依然出現9.45億元的虧損。可見,政府部門的輸血,并沒有使企業形成自我造血的機制和能力。
截至8月31日,根據A股上市公司已經披露的半年報顯示, 2014年上半年共有2235家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補貼,總計高達322.63億元,公司數量占公布半年報公司數量的88.1%。有研究顯示,近年來政府補貼上市公司的數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而利潤增長率不及補貼增長率。上市公司靠補貼生存或者是靠補貼盈利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國有企業占據補貼的大頭,吃偏食問題造成企業間的不公平。獲得巨額補貼的大戶向來都是以國企為主,特別中石油已經連續3年蟬聯A股“補貼王”。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收到政府補貼超過1億元的58家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或參股公司占到40家,占比68.9%。
從局部看,同樣是國企要比民企獲得的補貼多。以河南為例,在今年上半年收到政府補貼的10家河南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或參股企業有7家,僅有漢威電子、羚銳制藥和佰利聯是民營企業,相對應的,它們分屬于高新技術產業、醫藥和化工板塊。由于政企不分、國企在政府方面擁有更多話語權等問題,國企在獲得政府補貼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事實上加劇了國企和民企間的不公平競爭,不利于激活民間資本,導致經濟缺乏活力。
輸血機制保護了落后產能,延緩了產業升級的節奏。還是以重慶鋼鐵為例,盡管需求增速放緩,鋼材市場持續低靡,但今年其他獲得補貼的鋼鐵企業業績有明顯好轉。數據顯示,獲得補助的華菱鋼鐵、*ST南鋼、鞍鋼股份、方大特鋼等4 家公司中報顯示共獲政府補助2.5億元,而這些公司的合計凈利潤為9.69億元,補助占合計凈利潤比例25.8%。只有補貼數量最大的重慶鋼鐵依然是虧損的盤子。在礦石等主要原材料價格都在下降的情況下,重慶鋼鐵的主營業務成本降幅仍低于主營業務收入,再加上重鋼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居高不下,上半年成本同比增長13.7%。由此判斷,管理水平落后不能不說是重慶鋼鐵虧損的重要原因。
設立政府補貼的初衷是通過“看得的見手”對市場環境進行干預,讓企業生存環境更加公平,保護和促進前景產業和幼稚產業的成長,引導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但是,目前存在的補貼亂象恰恰違背了政府補貼的意圖,人為制造和加劇了企業競爭環境不公平的狀況,破壞和延遲了產業自然更替和升級的節奏,同時造成大量財政資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費,讓中國經濟陷入產業低級化的泥潭難以抽身。改革政府補貼辦法和方式已經勢在必行。
補貼亂象的存在,根源在于政府手里有太多的錢,并且對于補貼資金的使用沒有法律和規則約束。這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官員憑個人好惡以及企業公關能力的強弱而決定補貼數額,相應地不可避免導致尋租行為的出現。國家發改委等擁有更多資源分配權的部門,出現了較多的貪腐案件,就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
亂補貼不如不補貼。在沒有制定更科學合理的補貼規則和補貼方法之前,在部門利益和官員職權沒有得到更好約束之前,與其補貼資金不能得到恰當地使用,破壞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莫不如取消所有補貼,把競爭環境的公平問題交給市場去解決,用普惠的減稅減輕企業負擔,比靠官員來決定應當補貼哪家企業要公平得多。(中國企業報)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