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礦石連續降價的趨勢下,以國際三大礦山為代表的大型優質礦山正在采取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投資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擴展市場份額。這些戰略措施從近期看,可以彌補礦石降價帶來的影響;從遠期看,可以擠掉國內、外大量高成本礦山,為最后取得礦石定價話語權、話事權創造市場環境。我們不宜因礦石降價而過度樂觀,要針對國際大型礦山的戰略舉措,研究自己的對策。
一、 今年以來,中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逐月降低:
1月份 131美元
2月份 130美元
3月份 124美元
4月份 114美元
5月份 110美元
6月份 103美元
7月份 92.3美元
二、在鐵礦石降價的趨勢下,以國際三大礦山為代表的大型優質礦山,正在采取新的戰略措施,不斷擴大產能,擴展市場份額。他們的擴產措施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降低成本。三大礦山依靠資源優勢,加快擴大生產規模,利用規模優勢攤銷成本,提高了成本競爭力。同時,運用低成本優勢,擠掉了中國一些高成本、高稅負礦山,擴大了市場份額,彌補礦石降價帶來的影響。
據報道,今年上半年,力拓鐵礦石產量同比增長10%,達到1.39億噸,預計全年目標為2.95億噸,增長11%;必和必拓上半年礦石產量同比增長20.8%,達到1.06億噸,預計全年達到2.45億噸;巴西淡水河谷上半年礦石產量增長11.1%,達到1.51億噸,預計全年可達到3.12億噸。預計到2017年新項目建成后,產能可達到4.6億噸。
隨著規模擴大和成本降低,這些具有優質資源和生產條件比較完善的礦山,已顯現出明顯的規模效益。據報道,必和必拓2013/14財年,實現凈利潤134億美元,同比增長23%;力拓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4億美元,同比增長156%。
二是更加注重優化投資結構。三大礦山正致力于調整投資結構,集中發展鐵礦。必和必拓剝離出鋁、錳、鎳等資源,更加著重于開發鐵礦石和煤炭等資源,以提高現金流和投資回報率;力拓擬計劃出售加拿大鐵礦和澳洲部分煤礦資源。分析認為,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力拓鐵礦石業務的利潤;巴西淡水河谷也在積極剝離非核心資產,以確保核心資產有充足的資金。
三是更加注重削減資本支出,集中支撐礦山發展。必和必拓在2013/14財年,削減資本支出到152億美元,預計到2014/15年,再降至145億美元,集中資金將鐵礦石年產能目標從目前的2.7億噸擴大到2.9億噸;力拓2014年的資本支出將降到90億美元,減少20億美元,2015年以后每年支出約為80億美元,從而集中力量擴建低成本礦山。到2015年鐵礦石年產能達到3.3億噸,到2017年達到3.6億噸;淡水河谷2012年資本支出為162億美元,2013年削減為142美元,2014年進一步削減為138美元,以支撐鐵礦發展。
三、由于國際大型礦山擴產,目前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迎來了鋼廠期盼已久的礦石降價趨勢。但同時也出現了國內礦山特別是占國產成品礦70%以上的中小型礦山大面積停產減產。因此,我國的礦石對外依存度逐步上升。如果國內礦山繼續大面積停產減產,國際大型礦山處于完全壟斷地位,進口礦石還能繼續不斷地降價嗎?答案是路人皆知的.
鐵礦資源的質量和成本,是天然稟賦的。像我國這樣大面積的非優質礦山經過人們的努力雖然可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觀。因此,如何發展國內礦山?如何保持國內礦石產量,以降低進口礦石的壟斷地位,是新形勢下的新課題。為此建議:
一是針對國際大型礦山不斷擴產、不斷增強壟斷地位的現實,要考慮發揮國內礦山的價格平衡作用,不要坐失良機。對國內礦山企業不僅要減輕過重的稅費負擔,而且應實行比國際大型礦山更加優惠的政策,以發揮國內礦山更有分量的“平衡器”作用。
二是針對我國礦石資源分散,中小礦山量大面廣,并且具有“價格高多生產,價格低不生產”的市場敏感性,是調劑進口礦價格重要的砝碼。支持和發揮好現有中小礦山的作用,實現“資源全利用”,提高綜合效益,可能比大量投資新建高成本的大型礦山更經濟,更有效,風險會更小。
三是解決我國礦石資源短缺、進口礦價格高企的根本出路,是提高鋼材質量性能和使用壽命,以減少鋼材消費量和生產量,相應降低礦石需求量,從而建立新的供需關系,實現合理價位。(作者:原冶金工業部司長、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專家顧問 劉勇昌)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