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能過剩”的呼聲,已經持續了多年,“產能過剩”也儼然成為經濟領域內的熱門詞匯。
7月18日,工信部公布了今年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剛過一個月,8月18日,工信部又公布了今年第二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查看名單,兩批均涉及煉鋼、鐵合金、銅冶煉、水泥、平板玻璃等十余個行業。
按照國際上衡量較正常市場競爭的標準,產能利用率應該超過80%~85%的幅度,而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目前只在70%~75%區間,光伏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
從這組數據統計的角度而言,部分工業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況的確真實存在。但透過數據,我們又必須更深入地探討,導致“過剩”的原因是什么?“產能過剩”是全行業的“過剩”,抑或是部分企業的“過剩”,是行業中所有產品的“過剩”?抑或是落后技術的“過剩”?是暫時的“過剩”,抑或是在可預測的時期內會維持“過剩”的狀況?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都把形成有限的買方市場作為市場發育和運行的目標。在買方市場中,由于市場供過于求,賣者之間展開競爭,一方面可以使買方以較低的價格買到需要的商品,另一方面則有利于賣方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因此,有限的買方市場比賣方市場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更多的積極影響。而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之下,適度的過剩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
恰恰由于買方市場的有限存在,決定了供求關系和價格長期運動的方向,如果產能嚴重過剩,從長遠來說,供求關系一定會調節生產和價格的下降,最后實現平衡。
但是,“產能過剩”的論調已經持續了若干年,這一局面依然維持不變,恰恰在于,賣方依然有利可圖,未到停止生產、退出市場的境地。以鋼鐵行業為例,從2005年開始,產能過剩之說就不絕于耳。但是,有統計數據顯示,鋼鐵行業獲得的毛利潤平均高達15%~20%。
市場逐利性的特點,必然需要宏觀調控來保證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不過,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過度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存在強烈的投資偏好和投資沖動,并往往會以土地和稅收的優惠來吸引投資,加上國有商業銀行提供了大規模的貸款,使得地方政府和投資主體放棄了市場規律,過度追求投資。因此,也有觀點認為,“產能過剩”在中國的出現,恰恰是“宏觀調控”惹的禍。
另一方面,在一些行業產能連年攀升之時,其進口總量卻保持了持續上升的態勢。一邊是持續的過剩,一邊卻是持續的進口,恰恰說明,即便是號稱產能過剩的行業,產業格局也并不合理:在優質產能不足的同時,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卻依然有存在的空間。這在國家大力治污的背景下成為一大阻礙因素。
因此,稱“產能過剩”是偽命題,或者只是“相對論”,并不為過。而無論是真命題抑或是偽命題,最重要的無疑是如何在這一命題上做文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讓行業回歸市場,讓企業回歸市場,是基本的常識。也就是說,讓需求去調節生產與價格,如果在沒有扶持與優惠的狀況下,企業因為嚴重的“產能過剩”而被淘汰或兼并,那么破解“產能過剩”命題的目的便會達到。而如果在這樣的狀況下,企業依然能生存并有利可圖,則“產能過剩”的論調則會不攻而破。
當然,出于治理污染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有形的手”依然需要發揮作用,相關部門應該制定準入和退出的門檻,制定相應的控制排放的標準,把一部分技術落后、能耗巨大的企業淘汰出行業。
從企業的生存現狀則可以看到,部分企業“產能過剩”、部分企業“供不應求”的狀況也客觀存在。過往,建材部品企業重營銷、輕研發,同質化、低水平地進行惡性競爭,現在則是重視和深入研究客戶需求,生產出更契合客戶需求產品的時候了。哪家企業有這樣的見識和魄力,則將會在未來的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此外,單就營銷而言,拓展渠道也是當務之急。過去部品企業多走經銷商渠道,營銷手法聚焦于終端消費者,而在精裝房、成品房比例不斷提高的大趨勢下,如何轉換營銷的思路,拓展房地產工程的渠道,也應當成為部品商們思考的問題。
不盲從,保持自己對市場的判斷和思考,及時轉向,著眼于未來的發展,重技術,拓渠道,“產能過剩”將不再成為問題。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