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6年,從一個占地幾畝的小廠,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型高端電爐錳系鐵合金生產企業和我國主要的錳系合金產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山西交城義望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在多輪的市場波動和考驗中,成為鐵合金行業持續保持盈利、規模穩步提升的“常青”企業。
面對轉型升級這個行業“熱”命題,義鐵的高層如何看待?過去的義鐵是如何做的?將來又將如何謀劃?本報記者帶著上述問題在義鐵采訪時,卻發現義鐵的當家人、董事長宋晉樂對轉型發展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就義望這二十幾年的發展看,我們第一沒輕易轉型,第二沒有跨越半步。而是就錳鐵合金的冶煉,踏踏實實地做了25年,將來還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今后,我們也不會為了轉型而轉型,我們會在日常生產中不斷的對產品、對設備、對能耗、對污染物排放的降低進行升級。而對我們的員工,更要在各方面進行最大的升級:首先要提高他們的生活理念、做人理念。其次,培訓他們的生產技能、安全意識,然后提高他們的各種待遇、使他們能夠真正的安居樂業,使義鐵人生活的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這樣一個民營企業由當初起步時為解決自己發家致富到目前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其實不就是在不斷完成著一個企業轉型升級的使命?”
實體企業不可輕言轉型
“政府提倡轉型和轉變發展模式,是指發展觀念的轉變,我們非常的認同和擁護。但對實體企業來說,卻不是輕言轉型,而恰恰相反要安心、專注、持久地做好一件事。”宋晉樂認為,做企業者首先要耐的住寂寞,禁得起誘惑,考慮的是如何長久和可持續發展。這中間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首先要考慮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自然規律,其次是在做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把握好各個方面的度。即中國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順天應理不做有悖天理之事,才能做的久、走的遠。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做老板的要相信科學、把握方向、審時度勢,做精、做好、做久自己所能做的事。
義鐵1988年建廠時的產品為硅鐵,1990年停產一年,1991年復產以后開始轉為生產錳鐵。自此,義鐵在當家人的帶領下,心無旁騖的在錳系合金的道路上行走了25年。義鐵從一分廠到三分廠產能一共為16萬噸,而建設中的四分廠一個廠的產能就達到了16萬噸,效率和規模將成倍的提升。
“新的工廠包括上料都是自動化的,從一期投產的情況看,明顯的感覺到設備大了以后確實優勢明顯。但是,這個大不是所謂的跨越,跨不過去,是一步一步從小的到中的再到大的做出來,才能穩定的生產。”宋晉樂表示,二十幾年,從資金到人員到設備到市場最后到企業信譽,這是一個寂寞而又漫長的過程,但這其中沒有一件事是可以跨越的。
從一分廠到四分廠,雖然裝備越來越大,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但采用的都是義鐵自主研發的全熱裝冶煉金屬錳和微碳錳鐵新工藝。這套工藝系統是義鐵一分廠在十多年以前就初步形成,通過工人們多年的摸索、實踐,然后在二分廠、三分廠到四分廠的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改善的,是國內乃至世界錳系合金冶煉最優異穩定的一套工藝。采用該工藝,義鐵生產的錳合金錳含量可達98%以上,含碳量降到0.05%一下,為世界領先水平。
“做企業,我個人不認同跨越這個說法。拿義望來說,這25年來,是一步一步從資金的積累到人員的培養發展到今天,才有了一個人機高度配合的集體,我們這個企業核心就是一個穩定。” 宋晉樂表示:“義鐵的工人煉錳鐵是行家里手,如果現在改成煉鉻鐵,我想肯定就沒有優勢了。為什么義鐵還能賺錢,就是做錳鐵比別人干得好一點。轉型要從長計議,急功近利的轉型是轉不了的。”
穩步發展積累企業能力
義鐵的企業發展理念,是宋晉樂的父親、義鐵的創始人宋秉謙在20年前提出的“學習、研究、創新”,隨著企業的發展,宋晉樂和義鐵的高層越來越覺得這六個字是義鐵的生存法寶。
“看起來就六個字,但沒有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怎么能做好?世界這么大,做每件事的人都很多,不通過認真學習怎么能有比別人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只有對所做的事情有著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你才可能對它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有了比別人更深刻的認識、理解、研究后,你才會比別人做的更好,比別人做的都好了,這就是創新。”宋晉樂強調:“把一件事總能做到最好,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下,何愁賺不到錢?”
鐵合金冶煉主要用電,因品種不同而異,電的成本占鐵合金冶煉成本大約為30%~70%。所以,降低能耗或盡量使用低價值的能源是鐵合金企業的生存之本。因此,也是自上世紀90年代,義鐵就開始研究怎樣降低冶煉過程中的電耗,或如何利用低價值的煤炭來替代高價值的電能。礦熱爐冶煉是將常溫的錳礦直接加進電爐里升溫至1400度熔化的過程,義鐵思考是否可以先將錳礦在電爐外升溫至一定溫度再加入電爐呢?這樣不是就可以盡量少使用價格昂貴的電了嗎?為此,義鐵的技術人員想到了借鑒水泥廠燒熟料的回轉窯,并在2000年為第一臺礦熱爐配套建設了回轉窯,2002年正式投用。采用回轉窯這個工序,可以將錳礦加熱到700~800度再進入礦熱爐,為節能降耗、降低成本邁出了第一步。目前,國家制定的高碳錳電耗標準是2600度電,而義鐵的高碳錳電耗僅為1800多度電,每年僅電費,就能節約約1000萬元。此外,由于入爐原料中的水分得到了充分的蒸發,不僅徹底解決了冶煉過程噴渣、翻渣的現象,大大提高了冶煉過程的安全性。而且由于爐況平穩,產品的合格率也從過去的90%左右躍升至如今的97%以上。
“所以,創新的收獲往往是多方面的。”據宋晉樂介紹,由于不斷的對錳系合金的技術上進行探索和升級,義鐵的合金產品錳的回收率已經達到92%,而行業內的平均水平大約為85%左右,也因此義鐵的冶煉廢渣是白色的,不同于行業內一般的偏綠色。這一點顏色的差異可不能小看,以錳礦目前的平均價格0.42美金/噸計算,僅此一項,義鐵2014年20萬噸產能,就能降低成本7、8百萬元,這對于微利的鐵合金行業來說,是不可忽視的一筆財富。
“因此,我再次強調,不是每個企業都能轉型!更多的企業不是靠轉型活的更好,而是靠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做對、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活下來。”宋晉樂認為:“要說具體的企業轉型,我認為那是企業當家人的戰略問題,是一件從長計議未雨綢繆的事情。如果哪個企業到了今天市場低迷、環境容量不許可了才考慮轉型,那是非常困難的。”
不斷引領實現升級發展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深刻地感覺到,轉型升級也可能不是義鐵高層主觀上的刻意而為,但卻伴隨著企業發展的要求,逐漸成為企業的訴求和必由之路。這也因此使得義鐵在各方面的發展,總是能夠領先其他企業一步,始終引領鐵合金行業的進步。
鐵合金屬于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起,義鐵的高層就意識到,高污染的排放終究對員工的健康不利,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還沒有對環境保護提出要求之時,他們就為解決員工在生產過程中被煙氣熏嗆的問題,上了第一臺除塵器。這臺除塵器上了以后,大大提高了車間工作環境和效率。在此基礎,義鐵為所有的揚塵設備都裝上了除塵器,并且在使用的過程中持續不斷對除塵器進行技術改造,既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提高了勞動效率,又得到周邊老百姓的認同。因此,義鐵是國內最早沒有大煙囪的鐵合金企業。在本世紀初國家提出環境保護要求時,很多鐵合金企業都被限期整改加裝除塵器之時,義鐵的除塵器已經運行多年,一次驗收全部達標。
義鐵新落成的四分廠,裝備了國內最大的12000kva精煉電爐等特種合金行業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更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項目除塵等環保裝備的投入占總投資的1/3以上,其中包括了14個全封閉的自動化原料筒倉。采用原料筒倉,首先規避了原料露天堆放、浮塵散逸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的問題,同時,也使得昂貴的錳礦不白白流失,而最核心的乃是提升了企業的自動化程度。據介紹,由于原料露天堆放,為了保證一分廠二分廠和三分廠的原料供應,義鐵需要40多人的原料班,而四分廠采用筒倉,一個原料班僅需要兩三人,效率提升近10多倍。
從國家環境保護部2014年7月25下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第二條“重點任務”第二分項中“燒結機頭、機尾、高爐出鐵場、轉爐煙氣除塵等設施實施升級改造,露天原料場實施封閉改造,原料轉運設施建設封閉皮帶通廊,轉運站和轉運點配套抽風收塵裝置。”的要求看,義鐵四分廠的原料筒倉的建成又一次走在了國家政策要求的前面。“我認為這就是順天應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我們該做的事。”宋晉樂表示。
搶先一步延伸產業鏈價值
站在呂梁山下的義鐵大道上,北邊是義鐵一分廠到三分廠共16萬噸產能的老廠區,南邊是其已經投產8萬噸產能的四分場一期項目以及實現了廢渣熱裝熱送、延伸產業鏈的礦渣棉項目。從北到南,義鐵走過的腳步和未來的發展清晰的展現在每個人的面前。
據宋晉樂介紹,在產能16萬噸的情況下,義鐵每年將產生30萬噸冶煉廢渣。因為技術穩定過硬,錳的回收率高,廢渣品質好,過去廢渣多數都賣給水泥廠。然而,將來四分廠16萬噸產能全部投產后,義鐵總產能達到32萬噸時,一年將產生60萬噸廢渣。這些廢渣如何處理?從5年前開始,義鐵的高層就在考慮這一問題。
“而我們早在15年前就開始研究礦棉,到今年礦棉項目已經投產四年了。”據宋晉樂介紹,2013年,義鐵生產粒狀礦渣棉2.5萬噸,年處理了冶煉廢渣3萬噸。礦棉的銷售收入為3000萬元,利潤率高達33%,也就是2013年義鐵盈利的6000萬元中,有1000萬元來自于礦棉。
礦渣棉項目,成為義鐵延伸產業價值鏈、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大亮點。目前,義鐵正在投大礦渣棉的生產規模,最終將實現年15萬噸產能,年處理冶煉廢渣近20多萬噸。同時,由于冶煉廢渣是以液態方式熱裝直接吹制礦棉,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廢渣固化的熱值損失,僅此以年將節能3萬噸標煤,社會效益顯著。
“這些都不是說我現在想轉就轉的,而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事情。最初我們的顧慮是未來 32萬噸鐵合金產能,年廢渣60萬噸左右,這么大的量年復一年往哪里放?為此我們才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最后得出了利用廢渣生產礦棉的結論。結果通過這兩年實踐證明我們的礦渣處理方案不僅是解決了部份廢渣的存放問題,而且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但宋晉樂表示,礦渣棉高利潤的現狀同樣是不可持續的,因為該項目不是什么高新技術,入行門檻低,目前不少企業企業包括大型鋼鐵企業也在興建大型礦渣棉項目。
“將來等大家的項目都上來了,礦棉肯定就不好賣了,再轉型往哪兒轉呢?轉不了,錢也投進去了,工人已經干了四五年了熟悉了,再做其他的不行。我們的應對辦法第一,到那時我們只能靠我們認真做事、把事情做好,面對競爭;其次,我們現在已經在考慮和研究礦棉產品的延伸,比如用礦棉制作礦棉保溫板、管道保溫套等礦棉材料的延伸產品。所以做企業不能靠應急式的轉型,而是只能把事情做好,未雨綢繆。我們做得早,管理有經驗,生產線穩定,人員操作熟練,將來就在市場上和大家競爭吧!”因為每一步的穩扎穩打,宋晉樂和義鐵才能充滿信心。
在采訪的最后,宋晉樂向我透露,在去年四月一個國內著名的風投機構已經加入義望,目前義望已經啟動在國內A板上市程序,正在進一步強化企業內部管理、進行股份制改造全力向現代化企業推進。宋晉樂強調:“我們上市的目得不是為了融資,而主要是看好上市企業的公開透明、制度化管理,不管上了上不了和什么時間上,我們主要是為了企業能更規范的長久運行。”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