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全市工業經濟低位運行的困境中,府谷縣廟溝門工業園區抓住建設全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這一契機,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推行精細化管理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強大引擎。
上半年,園區共完成投資3.78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41.49億元,銷售產值34.02億元,上繳稅金5.22億元,實現利潤5.48億元。
優化產業結構
從“小循環”到“大循環”
廟溝門工業園區是府谷縣煤電化載能工業基地規劃中的煤電及蘭炭項目產業區。園區企業以煤炭初級產品向深度加工、綜合利用轉變,以煤炭產品為龍頭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資源就地轉化。
目前,園區已形成電力裝機容量2?600MW、蘭炭380萬噸、硅鐵16萬噸、金屬鎂6萬噸的產能。
形成了原煤洗選后生產蘭炭,蘭炭供硅鐵生產做還原劑與電石生產做原料,回收荒煤氣凈化后供金屬鎂生產做燃料與尾氣發電;尾氣發電供硅鐵、電石生產用電;硅鐵合金供金屬鎂生產做還原劑;回收的廢渣制作免燒磚的產業鏈條。
實現了產品相互關聯,整體的產業集化工、冶金、電力、建材于一體,初步形成了企業內部產業縱向閉合發展的小循環、上游產品對接下游原料園區中循環的資源綜合利用型與環保節能型的產業模式。
“從企業內部‘小循環’,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大循環’,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廟溝門工業園區產業發展的方向。”廟溝門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勝利說。
工業園區強力推進優質項目建設,構建產業縣域大循環格局。以東鑫垣為代表的煤化工項目,50萬噸煤焦油加氫/年年內將建成投產。
“項目建成,除了深加工自己企業年產的10萬噸煤焦油外,還得向當地外購40萬噸。”東鑫垣煤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孟喜說,這就解決了府谷煤焦油出路問題,經濟發展向區域大循環邁進。
產學研結合
推進蘭炭產業不斷升級
蘭炭產業是榆林最大的煤化工產業,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循環產業鏈,進入清潔生產的新階段。
規劃到“十二五”末,全市要建成5000萬噸蘭炭、660萬噸煤焦油的產能,蘭炭產業實際轉化原煤將超過5000萬噸。
面對當前煤炭市場低迷的劣勢,蘭炭產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廟溝門工業園區創新熱解技術,加快面煤分質利用,實現產業升級。
以科技研發為動力,以市場拓展為突破口,以行業管理為抓手,著力加快蘭炭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長期合作,加快蘭炭技術創新。三聯煤電有限責任公司籽煤低溫干餾技術和剩余氨水資源化利用技術試驗成功,已取得了專利證書。
創新面煤干餾技術,加快蘭炭尾氣合成氨、合成天然氣試驗示范項目建設,引進推廣蘭炭尾氣提苯、氨水提酚、面煤直接加壓氣化等新技術、新工藝,努力構建蘭炭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新模式。
拓展蘭炭應用市場。推進蘭炭改性、蘭炭替代小塊冶金焦高爐煉鐵、蘭炭鑄造型焦等工業試驗應用,推動蘭炭進入鋼鐵冶煉應用領域。同時,針對當前生產實際,充分發揮集團優勢,積極開展蘭炭推銷活動,擴大市場份額。
加快推進新型蘭炭及配套項目建成投運,確保產能釋放率達到60%以上,督促蘭炭企業污水處理、脫硫裝置等環保節能設施規范運行。統一蘭炭產品質量,提升蘭炭產品品質。
推行現代企業管理
由家族式轉向制度化管理
“董事長、總經理‘一身兼’,傳統的家族式管理導致經營權等同于所有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混亂,企業效益低,難以做強做大。”府谷泰達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旭峰說。
府谷泰達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積極推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公司從管理現狀、公司財務現狀、經營現狀、人員狀況以及未來發展思路切入,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和業務流程的再造,打造出強有力的執行力。根據產業的特點,公司對煤焦產業類、電冶產業類和金屬鎂產業進行分別管理,既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點。將行業最新的經營模式和先進的營銷經驗運用到經營發展,提高經營質量,加快發展步伐。財務管理步入正規化操作軌道,實行資金計劃和支付、收支平衡、項目預算和結算管理,提高了資金利用率,降低了流動資金占用率,規避各種風險,為未來的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分析和資金保障。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用事業留住人才,用目標凝聚人心,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推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進了精細化管理。各部門全部采用數字化精細管理,從過程管理到績效管理全部精細分類,并推行了數字量化。通過管理,生產經營指標有了質的提升,部分指標行業領先。
府谷泰達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飛云說,總經理負責制實現了企業從以家族式管理為主向服務型的轉變,很多制度還需要不斷完善,實現規范化、標準化、體系化還需要很長時間。
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實行董事會集體決策授權總經理實施的模式,實現了科學決策與管理效率的有機結合,園區陜西德源府谷能源有限公司、陜西東鑫垣煤化工有限公司、府谷三聯煤電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府谷三忻集團等企業推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領企業精細化管理,實現效率與效益雙攀升。
- [責任編輯:Phillip.F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