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4年,鋼鐵業粗鋼產量屢創新高:6月份達到230.98萬噸,相當于年產8.43億噸的水平,遠高于7.5億噸的國內粗鋼導向性消費量。同時,價格卻屢創新低:7月第二周,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僅為92.32點,創出歷史新低。
雖然鋼鐵業未能擺脫產能過剩、產量過高、價格低、效益差的整體困境,但上半年鋼鐵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7.08%,成為上半年全國完成投資降幅最大的行業,也是鋼鐵業落實產能化解的一大亮點。專家表示,這說明長期以來盲目投資、擴張產能的局面終于得到抑制。
業內人士認為,鋼鐵業之所以在去產能、調結構方面取得進展,主要有賴于政策的明確導向、企業的主動調整以及市場自發的倒逼機制。
政策形成合力。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整合分散鋼鐵產能,并要求重點城市壓縮鋼鐵產能總量8000萬噸以上。工信部《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也要求,以鋼鐵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為支撐,提高質量。
市場持續疲軟。由于上半年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下游用鋼行業需求疲軟、房地產項目新開工面積不足,需求上的不振使得鋼鐵行業供大于求的矛盾更為凸顯,鋼材價格始終在低位徘徊,客觀上抑制了擴張產能的意愿。
此外,企業開始了新一輪的主動調整。投資結構上,鋼鐵企業把更多的經費投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礦山開發方面;產品結構上,全面推廣應用400兆帕及以上強度高強鋼筋、替代335兆帕熱軋帶肋鋼筋等低品質鋼材已成為發展趨勢;經營結構上,鋼鐵企業也在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我國鋼鐵產能過剩,非一日之功。但鋼鐵業一定要主動作為,忍受陣痛。只有在調整結構中,才能求得新路,迎來新生。(經濟日報)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