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廣西稍上規模的以生產硅錳合金為主的鐵合金企業有150家左右,大部分企業生產規模不大,加上分布較為分散,猶如一把稻谷撒在谷場上。
多年來,廣西鐵合金工業協會一直努力想把當地的鐵合金企業組織起來,以便形成一個抱團的行業,但還是有不少鐵合金企業是“關起門來朝天過”,整個行業內的市場信息交流、形勢分析、產品出廠報價協調等進行得不是十分充分,行業整合急需進行。
“很多企業現在流動資金不足,部分靠借貸經營的企業資金成本很高,一些中小型企業撐不下去就停產了,有些企業工人工資才發到五六月份。”楊文春說,如果外部經濟環境仍沒有太大的起色,鋼廠依然不景氣,估計后期還有更多的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停產。
廣西百色市必晟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欽輝對記者介紹說,生產硅錳合金的主要成本有三大項,一是錳礦原料,二是電費,三是焦炭。
據了解,廣西生產硅錳合金的錳礦原料主要是國產礦與進口礦,一些企業由于自有礦山已經開采完畢,現在幾乎全部用進口礦做原料,部分企業使用國產礦與進口礦的比例各占一半,很少有企業全部用國產礦做原料。相比進口礦,國產礦品位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礦渣多,用進口礦做原料比較劃算。
“我們公司是1959年8月1日成立的,原名是八一錳礦,是全國三大錳礦之一,但1979年公司自有的礦山已開采完了,公司隨后只好轉型,現在主要用進口礦來生產硅錳合金。”廣西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發展部部長梁銳表示,企業的錳資源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生產用電也沒有了廉價電源,主要用國家電網[微博]的電,每度電在0.58元左右,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很大。
記者在廣西數家硅錳合金企業調研后發現,當前廣西地區硅錳合金企業布局分散,原來所具有的錳礦與水電資源優勢正在喪失,考慮到云南、貴州等地硅錳合金企業生產用電的優勢,加之國內整個鐵合金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以及來自環保等方面的壓力,廣西地區硅錳合金行業存在變局的可能。
“市場淘汰一批,環保淘汰一批,加上再轉產一批,估計有條件的硅錳合金企業就可以做大做強了。”楊文春認為,如果政府對鐵合金行業實施的政策有連續性和穩定性,估計更會促使行業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且快速與市場接軌。
廣西光大錳業的一位業務經理告訴記者,由于鋼鐵行業還不見起色,硅錳合金價格短期內很難上漲,一些小企業估計快撐不住了,企業間兼并和行業重組的跡象已經出現。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