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訊 記者近日從西安地調中心獲悉,由該中心與長安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的“青海省巖漿巖時空分布與成礦作用研究”項目歷時三年正式結題。該項目成果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巖漿成礦作用有關的硫化銅鎳礦床的認識上有了大的突破。
據介紹,該項目成果總結出青海境內柴達木地塊周緣的硫化物巖漿礦床和部分氧化物巖漿礦床的直接圍巖均為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從而縮小了今后尋找同類礦床地域范圍,明確了有利找礦的地質單元,增強了工作部署的針對性。通過大量的野外調研,明確了柴北緣高壓-超高壓碰撞造山帶內的鎂質橄欖巖及其伴生的層狀雜巖都是蛇綠巖套的組成部分,不具備形成鎳銅硫化物巖漿礦床的地質條件。同時獲取的牛鼻子梁巖體、尕秀雅平東巖體、紅柳溝北、夏日哈木Ⅰ號巖體的鋯石U-Pb年齡分別是367Ma、423Ma、410Ma和439Ma,由此可限定柴達木地塊周緣主要鎳成礦期為志留紀-泥盆紀,這是繼中國確定的新元古代、二疊紀兩個主要鎳成礦期之后新確認的第三個主要鎳成礦期。
據了解,“青海省巖漿巖時空分布與成礦作用研究”為地質礦產調查專項“中國北方古生代以來重要地質事件與成礦作用關系”計劃項目的工作項目。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