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產能過剩一直以來被視為煤焦鋼價格企穩走強的“大敵”,也是整個產業鏈轉型升級的“心腹大患”。盡管國家屢屢發文要徹底遏制這一弊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目標,但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似乎并不能在期貨盤面上看到。上周國內煤焦鋼期價再度弱勢下行,焦炭主力1409合約更是創出上市新低。
國內煤焦鋼看華北,華北煤焦鋼看唐山。為了了解當下的產業鏈生存現狀,日前筆者趕赴唐山一探究竟。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唐山是“一方企業養一方百姓”。唐山靠海,卻沒有發展成海濱旅游城市;唐山具有發展高新科技園區的潛力,卻未能出現像東莞那樣的電子產業園區。唐山就是唐山,由于它周邊擁有大量的煤礦和鐵礦,同時又有港口的區位優勢,地理條件決定了它最適合發展煤焦鋼產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眾多的煤焦鋼企業便成為當地老百姓賴以生存的“衣食父母”。
在走訪煤炭企業、焦化企業和鋼鐵企業后,筆者發現,雖說企業領導也認為產能過剩對煤焦鋼行業長遠發展不利,但面對外來企業的擠壓,去產能無異于自丟飯碗。在這三類企業中,煤炭企業遭遇的生存壓力最大。據了解,近些年,山西地區的大型煤炭公司在整合落后產能后,新增的產能比淘汰的落后產能還要多。不僅如此,內蒙古地區的煤炭企業也加快釋放產能,并積極向河北唐山地區擴張市場,其采取的手段便是用低價換取市場份額。唐山地區的煤炭企業主坦言,面對外部煤炭企業咄咄逼人且損人不利己的攻勢,他們不會輕言去產能,況且他們還身負穩定社會安定的重任。
唐山地區的煤焦鋼企業多有國企背景,對于企業領導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企業按計劃完成全年生產任務,不讓工人失業下崗。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不愿當地煤焦鋼企業去產能。除了不希望社會出現不穩定事件,企業去產能還意味著政府稅收額的下降,主導產業“熄火”代表著地方GDP的下降,拷問著政府的執政水平。而對企業來說,它也不愿主動去產能。一是不希望市場份額被“外來戶”擠占,二是去產能代表著企業“日落西山”,經營困難,這會讓銀行來催促償還那“欠了一屁股的賬”,把自己逼進死路。
因此,盡管中央政府一再呼吁煤焦鋼企業要積極去產能,且企業自身也明白去產能對其長遠發展有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深遠意義,但百姓、企業和地方政府誰也不愿意承受去產能所帶來的轉型陣痛,煤焦鋼去產能遠比想象得要艱難。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Yueleil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