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交易所遙相呼應
我國稀土資源分布大抵可分為南北兩類。北方以輕稀土為主,南方則以重稀土為主。地理上的分布特征也使得稀土交易所呈現“南北呼應”之勢。
作為我國重要的中重稀土儲量地區,廣東平遠擁有稀土礦開采企業以及國內稀土分離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的全分離企業。今年1月4日,由平遠縣國資辦投資平臺參股的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在廣東梅州平遠縣正式開業運營,成為國內首家專業從事稀土產品現貨電子交易中心。
“目前稀土產品每天的交易額在3、4千萬元的規模,一年完成200億到300億元的交易量應該沒問題。”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負責人吳海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
據介紹,正式運行半年多的時間以后,已有20余家機構在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交易,較為活躍的普通投資者則在四五百人的規模。“現在剛剛開始交易,這個規模還比較理想。”吳海明表示,當前交易中心的稀土產品交投比在千分之一左右,而更為理想的交投比應該在3%-5%,這主要由于交易中心成立不久,交易總量還沒有得到提升。
受地理因素的影響,除了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外,我國另一個重要的稀土交易所位于包頭。被稱為“稀土之都”的包頭,輕稀土儲量占國內儲量的87%。早在2009年,包頭稀土高新區便聯合包鋼稀土等7家企業共同組建了包鋼稀土國際貿易公司,對包頭稀土礦生產的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金屬實現統購統銷。2012年8月醞釀了多年的稀土產品交易所在第四屆包頭稀土國際論壇期間掛牌成立。今年3月,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正式開業運營。
據了解,目前包頭稀土交易所已上市了氧化鈰、氧化鐠釹和氧化銪等10個品種,而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共有16種稀土氧化物進行交易。
“兩個交易所在交易機制上不同,所以并沒有直接的競爭沖突。”吳海明表示,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以證券化交易為主,希望把稀土交易打造成類似于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交易的模式。未來在網點布局上,除了實物交收倉庫在稀土富產區外,營業部還將聚焦在證券化較為成熟的一線城市。
交易機制各有特色
隨著稀土行業整合的推進,各地對于稀土話語權的爭奪也在不斷升級。作為目前國內主要兩家稀土交易所而言,其參與群體與交易機制的設計也各有特色。
從參與群體來看,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由包鋼稀土、五礦稀土、廈門鎢業、中色股份、國家物資調節中心等12家參股單位各出資1000萬元聯合成立。該平臺對會員準入設置門檻,如企業需要具有并完成工信部發布的冶煉分離指令性計劃、身份合法、使用稀土專用發票等。
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的門檻則相對更低,貿易商只要簽署銀行資金托管協議,便可以將交易所和銀行客戶賬戶連接起來,通過客戶端即可訪問并參與稀土產品交易,最低金額僅有10元。市場參與者既可以是實物貿易商,也可以是一般的貴金屬投資者。
從交易機制來看,包頭稀土交易所設定了三種現貨交易模式,包括現貨競價、現貨掛牌和網上商城。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采取的是類似股票交易的電子盤實現實時動態的T+0撮合交易。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交易機制有所區別,但無論是會員制還是證券化,二者都是規范化和公開透明的,有助于挖掘稀土的市場化定價。隨著稀土交易所交易規模的擴大,將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國內稀土市場內斗的局面,有助于市場進一步規范和行業未來發展。
- [責任編輯:Mang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