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已經提到,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是其將來可能達到的市場價值。為了將礦產資源轉化為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就要付出人類勞動將其開采出來,礦床開采的技術條件就成為影響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的重要因素。
礦床開采的難易程度與礦產的資源賦存條件、自然環境、區域經濟條件以及供水、供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等相緊密關聯。礦體形態、產狀變化、礦體厚度、埋藏深度等直接影響著開采方式;區域經濟條件也對礦石的順利加工運輸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不同開采難度經濟價值系數進行計算,應該對這些指標進行綜合考量。這里的指標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對于這樣一個包含了多重因素的指標體系,不能進行準確的量化計算,只能通過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用灰色理論分析等主觀客觀相結合的方法,得到我們所需要的綜合性指標。
對礦產資源開采條件的綜合評價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列表分類法、綜合指數法、系統科學法、圖解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統等方法。尤其是系統科學方法,它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觀點,把資源評價作為一個系統,解決其中的模型建立、因素選取和權重確定等問題。這個方法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評價對象,綜合多維認識,從而達到對評價對象認識的統一。目前在系統科學方法中應用較多的是模糊綜合評價和灰色綜合評價。
本文推薦專家評估法。這種方法由多個專家評估、評分得來,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且在實際工作中,操作簡單,具有較好的實踐意義。它是由專業人員和評估人員根據被評估礦床的各項開采技術條件進行評分,并確定各類影響要素的權重,進而得出被評估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開采難度的總評判值,最后由評估人員根據不同專家得出的結果,利用算術平均法,求出平均值作為被評估礦床開采難度的評判值,統一折算單位后,作為計算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的價值系數。公式為:
式中:D-礦產資源不同開采難度經濟價值系數;k-統一折算系數;N-參與評估專業人員和評估人員數目;W1-資源賦存條件權重;W2-自然環境與區域經濟條件權重;W3-基礎設施建設條件權重;ml-參與評估的資源賦存條件項數;m2-參與評估的自然環境與區域經濟條件項數;m3-參與評估的基礎設施建設條件項數;Plij-第i名評估人員對第j項資源賦存條件的評判值;P2ij-第i名評估人員對第j項自然環境與區域經濟條件的評判值;P3ij-第i名評估人員對第j項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的評判值。
- [責任編輯:Puyunyu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