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今年一季度,廣西進口鐵礦、錳礦、銅礦、鉛礦、鋅礦和鉻礦共820萬噸,同比增66.3%;其中不合格341萬噸、不合格率為41.6%,進口量居前兩位的鐵礦和錳礦不合格率分別達46.0%和49.5%。
金屬礦進口量大幅增長主要源于廣西、云南、四川幾大金屬冶煉企業對鐵礦和銅礦需求的大幅增長,鐵礦和銅礦進口量同比增長均為100%左右。
隨著進口量的增長,進口金屬礦的不合格率也大幅提高,不合格原因除了短重、水分含量過高、主含量不合格和環保元素含量超標等常見因素外,近幾個月不合格原因有新的變化,如:北海口岸發現一批銅精礦中夾帶植物性殘留;欽州保稅區口岸在一批錳礦中發現活體大蟾蜍;防城港口岸發現一批轉爐煉鋼除塵灰冒充鐵礦進口;欽州口岸發現一批質量嚴重不合格錳礦,錳含量僅為15.6%,遠遠小于合同約定值40%的要求。
面對進口金屬礦產品不合格率高的現象,廣西檢驗檢疫局采取措施加強檢驗監管:一是加強基層檢驗檢疫實驗室能力建設。今年2月底3月初,廣西局莫偉媛副局長組織相關業務處室赴各口岸開展基層實驗室檢驗檢疫能力建設工作情況調研,要求根據檢驗檢疫業務實際需要,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加強儀器設備配置管理,為檢驗檢疫執法把關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充分利用進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采集系統和集中審單系統等信息化平臺對進行不合格信息報送、分析和發布,有針對性的加強高風險產品監管;三是將自治區政府關于《全面深入開展環境安全隱患大清查大整治行動方案》作為長效機制執行,持續開展進口金屬礦產品中有害元素檢驗監管。
同時,鑒于進口金屬礦產品不合格率高的情況,廣西檢驗檢疫局提醒國內收貨人可通過選擇信譽好的國外供貨商、做好裝運前、在合同中注明不合格索賠條款和以目的地檢驗檢疫部門檢驗結果作為結算依據等措施降低不合格進口金屬礦帶來的損失。(來源: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 [責任編輯:Phillip.F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