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國內黑色金屬產業鏈上,鐵礦石的供給過剩壓力最大,隨著供給增幅加大,過剩壓力會進一步顯現,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壟斷定價機制將逐步弱化,后期鐵礦石價格難言樂觀。
國外礦山進入擴產的達產期,產量和發貨量都較高。澳大利亞主要礦山第一季度鐵礦石產量和發貨量維持較高水平,經測算,澳大利亞三大礦山第一季度的鐵礦石總產量約為1.456億噸,同比增幅達18%。
國內粗鋼產量高、噸鋼利潤尚可,但去庫存速度依然緩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3月份國內粗鋼產量累計達2.03億噸,同比增長2.4%。1-2月份全國粗鋼日產量為221.69萬噸,3月份粗鋼日產量為226.61萬噸,再創歷史新高。經過了前期的持續下跌,原材料端的價格跌幅大于鋼價,鋼廠的生產成本明顯下移,盈利狀況明顯好轉,開始扭虧為盈,因此粗鋼產量從3月份開始穩中回升,第二季度日產量維持在220萬噸左右將成常態,但鋼材市場整體嚴峻的形勢決定了粗鋼產量繼續攀升的空間會受限,也就意味著鐵礦石需求上升的空間或不太大。同時,鐵礦石去庫存速度依然緩慢,2月中旬至今國內主要港口進口鐵礦石庫存量始終維持在1億噸以上的高位且呈現持續攀升態勢,3月中旬至今更是逼近1.1億噸的高位。可見,在鋼廠盈利狀況好轉、粗鋼產量回升的情況下(3月下半月左右),鐵礦石港口庫存都沒能被消耗掉,如果后期鋼廠再度轉為虧損,那么鐵礦石的港口庫存壓力還將進一步凸顯,這對礦價將形成明顯的壓制。
融資礦依然存在,其遭遇拋售的潛在可能性不容忽視。據了解,3月底普氏指數在110美元/噸附近止跌反彈,既有國內礦山停產的緣故,也有部分貿易商挺價的因素,因前期進口價格較高浮虧大、普遍惜售,但商家持有鐵礦石的成本也較高,供給最終還是要通過需求來消耗,當前高企的庫存說明沒有被消耗的鐵礦石始終存在,單靠商家惜售解決不了遠憂,后期鐵礦石遭遇拋售的風險較大。(來源:中國證券報 )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