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以前,這里是“黑色”的,今后,這一區域將遍布蔥蘢的“綠色”;以前,這里是國有獨立工礦區的典型代表,今后,這里將是城鎮建設的新組團、產業提升的新基地;以前,這里道路狹窄、飲水受限、污染嚴重,今后,這里將成為湘潭最大的“兩型”項目示范基地,成為湘潭“北進中強”戰略部署的前沿陣地,成為湘潭新一輪發展的增長極。
歷經百年開采、滿目瘡痍的湘潭錳礦,終于迎來了一個“綠色”的春天!
2012年4月,經國家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批準同意,湘潭錳礦地區列入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錳礦地區環境治理的序幕由此拉開——
百年滄桑 世紀之殤
一百多年以前,幾位行走于大江南北的中國地質人,在湖南湘潭一個名為上五都的山坳里,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錳礦。這個發現,旋即引發世界的震動。從1914年開始,上五都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湖南湘潭上五都錳礦,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錳都。
湘潭錳礦地區地處湘潭市北部,是原省屬國有大型企業——湘潭錳礦所在地,這一區域錳礦探明儲量946.5萬噸,保存儲量343萬噸,素有“百年錳礦、中國錳都”之稱。建國以前,礦山先后經歷了商辦、官辦和日軍掠奪開采等歷程。解放以后,湘潭錳礦成立,曾分別隸屬冶金部、中南局、湖南省政府等單位管轄,完成了礦山從擴建到技改的全面升級。湘潭錳礦近百年的采礦、選礦、煉礦,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礦石年出口曾高達3萬多噸,遠銷西歐、北美、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進入21世紀,由于受市場經濟沖擊,加之資源逐漸枯竭,湘潭錳礦走向低谷,被迫停產,繼而破產。支柱企業的倒閉,使得錳礦地區的發展一時蕭條和停滯,礦區遍體鱗傷,滿目瘡痍。
錳礦地區近百年的開采,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地質破壞嚴重,山體裸露,廢渣遍野,采空區星羅密布,地質沉陷、山體滑坡、房屋開裂等現象時常發生;非法開采、非法冶煉、非法洗砂、非法選錳等活動一度猖獗;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中小企業眾多;道路破爛不堪,僅有兩條修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寬5米的進出道路,一條為原湘潭錳礦企業專用道——潭錳路,一條為X083縣道;供水限時限量,沿用原湘潭錳礦供水系統,從韶山灌渠引水,經簡單漂白處理后,直接進行供水,分早、中、晚三次,每次1小時;污水處理嚴重不足,企業和居民生產生活所產生的污水,南向順勢沿牟渠流入湘江,北向順勢沿靳江河經長沙流入湘江,錳金屬曾超標200多倍,嚴重污染周邊及沿線農田;住房低矮潮濕,仍有2000余戶職工居住在建于解放初期低矮的棚戶區內,戶均面積不足30平方米……
“百年錳礦”的滄桑與吶喊,百姓民生的怨恨與期待。一場以治理促發展,以發展帶治理的“兩型”變革,成為“百年錳都”脫胎換骨的最終選擇!
峰回路轉 生態之變
隨著科學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老礦區的治理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2012年4月,在市委書記陳三新等領導的積極爭取下,經國家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批準同意,湘潭錳礦地區列入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錳礦地區的發展終于迎來了嶄新的春天。
湘潭錳礦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區域范圍13.40平方公里,治理面積10.82平方公里,總投資3.54億元,分三年實施。“我們要通過治理工程,有效改善錳礦地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百年錳都的綠色轉型。”作為項目的承接者和實施者,雨湖經開區相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湘潭錳礦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一期投資1億元,主要對青山露采區、胡家圍子、彭家塘等1.5平方公里區域進行治理,分8個標段實施,1、6標段為道路修建,2、3、7、8標段為土地平整,4、5標段為植被恢復。
自2013年3月8日項目開工以來,雨湖區政府、雨湖經開區與市國土局協同努力,堅持把淘汰落后產能與示范工程有機結合,搬遷26家“三高”和錳制品粗放加工中小企業,征拆廠房2萬平方米,轉運礦石20萬噸、大型設備100多套;堅持把解決歷史問題與示范工程有機結合,妥善解決了原錳礦的次生災害、環境污染、土地權屬、垃圾處理等歷史遺留問題,收購居民房屋600平方米;堅持把打非治違與示范工程有機結合,重拳出擊,打擊、取締非法企業11家。通過統籌兼顧、整體聯動、科學施工,項目一期治理的初步成效已經顯現。
“雖然項目進展快,但錳礦地區的治理難度依然很大。”雨湖經開區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所做的還只是一個開始”。他解釋說,由于錳礦地區基礎設施差、歷史遺留問題多、需要資金巨大,要完成整個生態環境治理工程,需要較長時期的不懈努力。“無論是對市區兩級領導,還是對具體實施者,這都是一項需要耐心的工程。”
目前,示范工程一期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左右。1標段道路基本成型,瀝青路面的鋪設已經鋪開。2、3標段場地平整已完成60%以上。4、5標段為綠化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5%以上。6標段的錳望路擴建,7、8標段的場地平整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據市國土局負責人介紹,根據示范工程總體方案,我市正在抓緊申報二、三期治理項目,重點開展東風井、清水塘、炸藥庫、碉堡山等區域范圍內的場地平整、地質災害治理、廢渣廢水治理、植樹綠化、環境修復等工作,以期全面恢復錳礦地區的地質生態環境,實現“百年錳都”的“兩型”蛻變。
美麗轉身 “兩型”之夢
隨著湘潭市委、市政府“北進中強”戰略的實施,錳礦地區的發展又一次站在了世人面前。
規劃建設中的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和湘潭雨湖經開區,將在錳礦地區形成“一心、一園、三組團”的空間結構。一心:結合伏林大道與白云路交通優勢,形成綜合服務中心。一園:礦山公園,園區的生態屏障。三大功能組團:工業綜合組團,發展先進裝備制造及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現代物流組團;城鎮改造及產業提升組團。
“這個項目最大的特色,就是環境治理工程與雨湖經開區建設的緊密結合,同步推進。”雨湖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改善,以及生態綠化的恢復方面。隨著治理工程的推進,雨湖經開區的框架也逐漸拉開,并為今后發展夯實基礎。比如在道路修建時,一并鋪好自來水管道;鋪設管道從九華水廠引水到錳礦,改善居民用水條件,等等。“將兩個項目建設有機融合,邊治理邊發展,以發展促治理,改善民生環境,打通湘潭北向發展的通道,是這個治理工程最大的用意所在。
錳礦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各類治理資金源源不斷涌入,各方戰略投資者齊聚錳礦地區。目前,省環保廳已安排下撥了7500萬元湘江重金屬染污治理資金,用于治理錳礦地區的廢渣廢水;省發改委已將錳礦列為獨立工礦棚戶區改造范圍;省交通廳支持修建白云路、潭錳路,并列入湖南省“十二五”干線公路規劃;市政府已正式啟動錳礦地區供水改造工程。此外,湘潭電化將整體搬遷至錳礦地區,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泰和集團、湘資實業、天元置業等企業即將入駐。這里將成為新的長潭腹地、投資洼地和發展高地。
“你看那邊,300畝地,已被一家企業全部買走了”。雨湖經開區負責人指著一塊空地對我們說。循聲望去,幾臺壓土機正在那塊土上賣力地工作,把基礎壓得結結實實,把土地壓得平平整整。突然間,我們明白,原來所有人都在期待新一輪發展的早日來臨。(來源:湘潭在線)
- [責任編輯:Mike.zha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