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看,寧夏企業偏少、規模偏小,不過有些企業卻是行業的“單打冠軍”。在寧夏石嘴山市,就有這樣一家企業——晟晏實業集團福華冶金有限公司,該公司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硅錳合金生產基地之一。
“全國冶金行業多數企業越走越艱難,我們企業日子卻很紅火。”該公司總經理趙建井說,2008年,企業還是單一從事煤炭生產,國際金融危機后開始轉型,5年間已發展為20多億元的產值,30萬噸硅錳合金、30萬噸低錳生鐵、70萬噸富錳渣的規模。
“掌控資源是前提,創新發展是根本!”談到幾年來福華冶金一路走來的特殊路徑,趙建井侃侃而談。
我國是貧錳國家,總儲量3000噸左右,低錳低鐵、中錳中鐵資源不少,利用價值不高。“起初我們與周邊同類企業一樣,原料全部靠采購,利潤談不上,規模上不來。”趙建井說,“經多方調研考證,福華冶金終于認識到,國家鼓勵企業開發利用多金屬礦,依靠先進的現代科技手段把錳富集到渣里。要想跳出低產出低效益的怪圈,冶金企業必須掌控資源。”
于是,從2010年起,福華冶金先后在內蒙古買了3座礦山,低錳高鐵儲量達七八千萬噸,可開采七八十年。這樣福華冶金實現了用70%至75%的低錳高鐵礦,外加用30%的高錳高鐵進口礦,便可以生產出富錳渣。經過幾十次研發,福華冶金嘗試“將低鐵冶煉富錳渣爐與高鐵廢渣爐結合起來”,開發建造了“富錳渣爐”,運用先進技術生產出錳含量達65%以上的現代硅錳合金材料。
截至2012年底,福華冶金全面實現廢氣、廢塵和廢渣的綜合利用。利用廢氣建成兩個電廠,年可節約8000多萬元。
“近幾年,冶金行業不景氣,但我們公司卻從當初的兩臺爐發展到今天的8臺爐。我們這個擁有3000名員工的冶金企業實現了逆勢發展,去年實現產值20億元,今年估計實現30億元沒問題。”趙建井信心滿滿。(來源:經濟日報)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