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2009年寶鋼產量超過新日鐵,日本鋼企感受到危機感。中國鋼鐵企業一天天成長,令國人備感振奮。
人們喜歡將寶鋼與新日鐵對比,是因為兩者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長期以來,寶鋼是我國技術最先進、產量最大的鋼鐵企業,新日鐵在日本的地位,更是無人比肩。當然,兩者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分別為中日鐵礦石談判代表。
但筆者認為,寶鋼要取得新日鐵一樣的成績,還有一段路要走;即便產量上超過新日鐵,但在企業經營、產業鏈等方面,國內企業應繼續向新日鐵等鋼廠學習。
整合產業鏈能力
同為中日國家的鋼鐵龍頭,寶鋼、新日鐵的產品結構大致相同。
日本用鋼需求結構和中國不同,為了滿足日本國內汽車、造船和機械等工業的發展,日本附加值高的鋼材產量比重高,其生產汽車有一半出口國外,這提升了日本汽車板材的需求量。
新日鐵與下游車企的長期穩定協議,增強了市場抗風險能力,與下游用鋼企業結成了密切的產業鏈,供應鋼材的價格基準長期穩定,這增強了新日鐵的競爭力。
近幾年,寶鋼一直在成長,營銷渠道以直供為主,與下游需求用戶直接溝通。但與新日鐵相比,寶鋼下游的長期鎖定市場風險能力需要加強,月度定價形式削弱了銷售的穩定性。另外,寶鋼有時還會出現逆勢提價現象,引起市場不滿。
加快拓展海外
海外擴張中,新日鐵成為跨國巨頭,除生產鋼鐵外,還為國外鋼鐵企業提供技術資料。目前,新日鐵在海外有數十家子公司,足跡遍及北美、南美和東南亞地區等地,也滲透進入中國。相比新日鐵,寶鋼所獲的成績要歸功于國內快速增長的鋼材需求,其產品絕大部分為國內消費。
在開拓海外礦源方面,新日鐵海外尋礦形成了一個戰斗團隊。與國內其他企業相比,寶鋼開拓海外資源方面亦表現一般。
今年,武鋼曾一日簽下兩座礦山,尋找礦源足跡遍及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武鋼與所入股礦企成立合資企業,而寶鋼進展緩慢。今年,面對澳大利亞第三大礦企FMG伸出的橄欖枝,寶鋼也曾作出努力,但猶豫間,華菱鋼鐵與FMG簽訂了協議,成為FMG第二大股東。直到臨近年末,礦價明顯上漲之際,寶鋼以2.86億澳元收購澳礦Aquila的15%股權,才算踏出首次海外收購嘗試的腳步。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