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05年鎢工業經濟運行狀況分析
2.1 2005年鎢工業政策環境分析
2005年,國家仍然對鎢、錫、銻和稀土實行保護性開采、實行生產總量控制,對鎢、銻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制度。國土資源部重申近年內不再頒發新的鎢礦采礦許可證,商務部對配額鎢品出口總量仍然控制在1.63萬噸金屬量(不含外資企業部分),發展改革委在委托中國鎢業協會對中國鎢行業現狀進行調查后,起草了關于鎢工業的治理整頓文件,上報國務院審核。2005年7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05]38號文轉發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商務部、環保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海關總署等七部委《關于加強鎢錫銻行業管理的意見》,《意見》提出:發揮規劃調控作用,加強法規政策引導;加強行業準入和產品出口管理,提高行業自律水平;依法開展治理整頓,規范生產經營秩序。
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出于對地方利益的考慮,對國家宏觀政策執行不力,使有關政策實際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如鎢精礦生產總量控制,2005年國土資源部下達的全國鎢精礦生產控制總量為52000噸,實際上高達73403噸(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統計)!超出控制總量的41.2%。如按供應量90995噸計算,則超出控制總量的75%。盡管初級冶加產能過剩達50%以上,雖國家命令禁止,但重復建設仍屢禁不止。
2.2 產業結構分析
2005年,鎢產業結構繼續在調整中,鎢的大企業集團進一步壯大,在全國鎢工業中的比重進一步增大,但整個產業仍然處于企業多、規模小、產品單一狀態。我國硬質合金企業有四百多家,已統計的197家企業中,產能超過1000噸的只有金鷺特種合金有限公司、廈門春保精密鎢鋼制品公司、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株洲長江硬質合金工具有限公司和自貢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五家,其余192家硬質合金企業的平均產能僅為83.4噸。
與鎢冶煉加工規模進一步擴大相比,鎢產品的高、尖、深、細水平改變不大,以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少數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拉近了與國外先進技術的距離,但絕大多數企業仍然在搞低水平的鎢冶煉加工生產線的重復建設。
2.3 鎢市場分析
據國際鎢協秘書長2005年提供的資料,2004年世界鎢需求為5.7萬噸,預測2005年世界需求增加到6萬噸;2005年國內消費增加到2.23萬噸,加上凈出口量為2.92噸萬噸,中國共計向國內外市場供應了5.15萬噸金屬量的鎢品,占了世界消費的85.8%。
2005年國內需求進一步增加,是2003年以后國內鎢原料市場供不應求的形勢的繼續;國外對中國鎢的采購仍保持近年來的高位。由于出口鎢品量占2005年鎢品總供應量的56.7%,雖然比2004年的60.9%下降了4.2個百分點,但國外仍然是中國鎢品的主要市場。
2.4 我國鎢工業的競爭能力
從表6的我國鎢材進出口價格的比較中看出,2005年進口鎢材比出口鎢材的價格差距在明顯縮小。近幾年我國鎢工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技術進步、設備更新、規模擴大、產品多樣化、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上升,這些都促使我國出口鎢品價格的上升。但進出口價格的差距仍然很大,說明和國外鎢工業相比,我國鎢工業仍然落后。
鎢品名
|
項目
|
單位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鎢條、桿、型材等
|
進口價
|
美元/t鎢
|
87880.1
|
40437.4
|
56446.0
|
68010.3
|
57271.8
|
出口價
|
美元/t鎢
|
12088.5
|
9849.6
|
10300.0
|
12626.2
|
27601.2
|
|
倍
|
7.3
|
4.1
|
5.5
|
5.4
|
2.1
|
||
鎢絲
|
進口價
|
美元/t鎢
|
159140.2
|
87222.8
|
199245.6
|
250682.5
|
183042.0
|
出口價
|
美元/t鎢
|
48722.7
|
44797.6
|
28285.0
|
37557.4
|
44547.9
|
|
倍
|
3.3
|
2.0
|
7.0
|
6.7
|
4.1
|
我國鎢工業幾個最大的集團2005年銷售收入在國內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與國外一些著名的鎢企業相比,差距非常大:在中國鎢行業中銷售收入排名第一、技術裝備最好、生產經營管理優秀的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也只有美國肯納金屬2000年銷售收入(18.5億美元)的22%。主要是中國鎢工業企業的產業規模、技術裝備、生產工藝、經營管理等與國外先進鎢企業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國鎢工業還沒能改變為國外鎢深加工工業、鎢制品工業擔當提供鎢初級產品的角色的現狀。
3. 當前鎢工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3.1 突出問題
3.1.1 資源消費過大
每年8萬-9萬噸鎢精礦的消費,至少要消耗約10萬噸三氧化鎢儲量,從我國鎢資源分析看出,在全國578.6萬噸資源儲量中,現在較好地利用的基礎儲量為139萬噸,按目前年消耗儲量10萬噸計算,規模開采只能維持14年!即使按資源儲量計算,目前正在生產的鎢礦區按目前生產量靜態規模生產最多維持22年。
我國鎢儲量形勢并不是很樂觀的,早已為鎢業界所擔心:如何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使中國的鎢工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鎢資源的利用率,延長鎢資源的利用年限是應該進一步引起中國政府和鎢業界高度重視的迫切問題。
3.1.2 重復建設進一步擴大
2005年我國APT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3.1萬噸,但在建的或籌建的APT生產線還有1.6萬噸!鎢粉生產能力達到5.36萬噸,在建或籌建的鎢粉生產線還有1.4萬噸。
3.1.3 市場競爭能力與國外企業差距仍然很大
國外先進鎢企業如瑞典山德維克、美國肯納金屬、以色列依斯卡、日本東芝、奧地利普蘭西等都在中國設立子公司或辦事處,搶占中國龐大的機械加工、礦山等用鎢的市場。外國公司刀具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份額已占到25% 。中國硬質合金大多為中低檔產品,出口量雖占國際市場流通量的20%,而銷售收入僅占1.5%。
3.2 對策和措施
(1)政府要加大對已經公布的一系列產業政策的落實力度。
(2)逐步減少鎢初級冶煉加工產品的出口量。
(3)盡快實施鎢行業的準入制度,制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4)建立國家的鎢資源儲備制度,在加大鎢資源找礦勘探的同時,對新發現的鎢礦區進行有效的保護;
(5)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提倡資源二次利用和循環使用。
(6)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強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協作,集中人力、物力攻克科技難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縮短與國外先進鎢企業的差距,提高中國鎢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7)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
鎢品名
|
項目
|
單位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鎢條、桿、型材等
|
進口價
|
美元/t鎢
|
87880.1
|
40437.4
|
56446.0
|
68010.3
|
57271.8
|
出口價
|
美元/t鎢
|
12088.5
|
9849.6
|
10300.0
|
12626.2
|
27601.2
|
|
倍
|
7.3
|
4.1
|
5.5
|
5.4
|
2.1
|
||
鎢絲
|
進口價
|
美元/t鎢
|
159140.2
|
87222.8
|
199245.6
|
250682.5
|
183042.0
|
出口價
|
美元/t鎢
|
48722.7
|
44797.6
|
28285.0
|
37557.4
|
44547.9
|
|
倍
|
3.3
|
2.0
|
7.0
|
6.7
|
4.1
|
我國鎢工業幾個最大的集團2005年銷售收入在國內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與國外一些著名的鎢企業相比,差距非常大:在中國鎢行業中銷售收入排名第一、技術裝備最好、生產經營管理優秀的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也只有美國肯納金屬2000年銷售收入(18.5億美元)的22%。主要是中國鎢工業企業的產業規模、技術裝備、生產工藝、經營管理等與國外先進鎢企業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國鎢工業還沒能改變為國外鎢深加工工業、鎢制品工業擔當提供鎢初級產品的角色的現狀。
3. 當前鎢工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3.1 突出問題
3.1.1 資源消費過大
每年8萬-9萬噸鎢精礦的消費,至少要消耗約10萬噸三氧化鎢儲量,從我國鎢資源分析看出,在全國578.6萬噸資源儲量中,現在較好地利用的基礎儲量為139萬噸,按目前年消耗儲量10萬噸計算,規模開采只能維持14年!即使按資源儲量計算,目前正在生產的鎢礦區按目前生產量靜態規模生產最多維持22年。
我國鎢儲量形勢并不是很樂觀的,早已為鎢業界所擔心:如何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使中國的鎢工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鎢資源的利用率,延長鎢資源的利用年限是應該進一步引起中國政府和鎢業界高度重視的迫切問題。
3.1.2 重復建設進一步擴大
2005年我國APT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3.1萬噸,但在建的或籌建的APT生產線還有1.6萬噸!鎢粉生產能力達到5.36萬噸,在建或籌建的鎢粉生產線還有1.4萬噸。
3.1.3 市場競爭能力與國外企業差距仍然很大
國外先進鎢企業如瑞典山德維克、美國肯納金屬、以色列依斯卡、日本東芝、奧地利普蘭西等都在中國設立子公司或辦事處,搶占中國龐大的機械加工、礦山等用鎢的市場。外國公司刀具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份額已占到25% 。中國硬質合金大多為中低檔產品,出口量雖占國際市場流通量的20%,而銷售收入僅占1.5%。
3.2 對策和措施
(1)政府要加大對已經公布的一系列產業政策的落實力度。
(2)逐步減少鎢初級冶煉加工產品的出口量。
(3)盡快實施鎢行業的準入制度,制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4)建立國家的鎢資源儲備制度,在加大鎢資源找礦勘探的同時,對新發現的鎢礦區進行有效的保護;
(5)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提倡資源二次利用和循環使用。
(6)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強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協作,集中人力、物力攻克科技難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縮短與國外先進鎢企業的差距,提高中國鎢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7)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