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材料工業是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企業,壟斷已經形成。根據美國半導體調查公司GartnerDataquest近些年提供的世界硅材料生產商的銷售額及市場份額顯示,國外一些廠商如(德國Wacker、美國MEMC、日本三菱硅材料等)一些公司市場份額占有量已有80%左右。
當前硅片的主流直徑是200mm,正在向300mm過渡。據日本《稀有金屬新聞》報道曾說,2001年200mm的生產能力為540萬片∕月,在面積構成中占60%以上;而300mm能力為21萬片∕月。下一個直徑可能是450mm,大約在2016年開始使用。GatnerDataquest在2001年7月發布對硅片需求的5年預測,表明了到2006年300mm硅片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1.3%增加到21.1%。
在國內,現目前雖初步形成了批量生產大直徑硅片能力的技術企業。如有研半導體近些年引進了一套200mm硅片生產線。該生產線的設計能力為6000萬平方英寸,目標是滿足0.25μmlC的要求,但國內目前大部分企業生產300mm單晶和硅片的能力還明顯不足。
目前國內每年出口的冶金級硅料(含98、99%)約100萬噸以上,硅的上游原材料在我國并不缺乏。不少海外的多晶硅公司都從中國直接采購。一些行內人士分析,一個1000噸左右的多晶硅生產線,就如同一個中型的現代石化公司,工程設計復雜。而中國的多晶硅產業,就好比上世紀70年代末的國內鋼鐵業,從這一數據顯示表明,我國原材料并不缺,關鍵是缺技術!我們從國內與國外大直徑硅材料的統計來看,國外對市場份額的占有量以過80%。這表明硅材料制造技術在國外,國內技術不占憂。以至于我們要將長期受制于人。
在我國硅材料生產企業目前將經營重點放在了“向國外出口大批量的小直徑硅片”上,從相關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對于現狀業內專家對國內硅材料業的今后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一方面高起點投入建立12英寸硅片生產線來適應國際硅材料產業的需求,促進我國相關硅業鏈的發展,爭取到更大的利潤空間;一方面建立8英寸回收片(reclaim wafer)工廠,來滿足回收再加工,提升我國晶體硅行業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