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1、中國鎂工業發展概況
2、硅鐵業的發展直接影響鎂冶煉
3、目前硅鐵、金屬鎂市場疲軟
1、中國鎂工業發展概況
1.1 10年來中國鎂產量、出口量、消費量快速增長
單位:萬噸

·中國自1998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金屬鎂生產國,連續7年第一
·中國原鎂產量近10年間以17.0%的速度增長
·2004年45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70%
·中國鎂產量僅次于銅、鋁、鉛、鋅躍居第五
·92年開始由進口轉向出口
·95年出口4.69萬噸,2004年出口38.37萬噸↑8倍,多(占產量85%)出口量僅次于Al、Pb居第三
·出口額—10—4位
· 2004—148家—
·銷售收入69.15億元,同比↑46.54%
·利稅:4.28億元,同比↑35.86%
·資產總計:50.25億元,同比↑27.7%

1.1 10年,取得的進步概括為
·10年,全國累計共生產:202.91萬噸鎂,累計出口:164.12萬噸鎂(占產量的80.88%),出口創匯29.02億美元;國內消費:31.79萬噸(占產量的15.66%);
·由于中國鎂出口不斷增加,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對全球鎂的供需平衡以及加速全球鎂的應用做出了貢獻;
·由于中國鎂出口價格競爭性極強,也導致了全球鎂的生產結構發生了變化,改變了世界鎂工業的競爭格局。
·在國內,這10年來,皮江法煉鎂依靠創新和科技進步,產量出口量不斷增加,單耗指標不斷下降;工藝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能耗不斷下降,開始使用清潔能源;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不斷增加,在航天航空、軍工、民用領域應用初見成效;企業、院所、大學聯合開發攻關,863、973、十五攻關取得新進展……
可以說,中國鎂業經歷了改革發展的10年,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的10年,是工藝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的10年;是產品開發擴大應用明顯進步的10年,是值得我們慶幸的。
1.2 噸鎂單耗指標明顯下降
電:2400Kwh ↓ 1400Kwh ↓41.66%

1.3 鎂冶煉、加工裝備水平有提升
·采用大型回轉窯,實現全自動控制;↓成本:600-800元/噸,減少60%勞動力。
·采用微機自動配料、自動出渣機,縮短時間、降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減少爐前工50%。
·精煉采用專用攪拌器、抽液、輸送采用調頻抽液泵、澆注采用連鑄機、半連續鑄造機。
·國產鎂合金冷、熱室專用壓鑄機,已完成從160噸到3000噸共10個機型的開發,填補了國內空白、替代進口,節約了外匯,市場占有率近50%,推動深加工。
·為多種型號的鎂合金壓鑄機配套的鎂合金熔化保溫系統,替代進口,價格為國外的1/2-2/3。
·自主研制和引進國外鎂合金電爐。
1.4 中國鎂冶煉開始走發展循環經濟之路
循環經濟實行“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組織“資源—生產—消費—資源(再生)”的反饋式流程。它是貫穿在生產、消費、回收等各主要環節。
對企業而言,推行清潔生產、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節能降耗,實行能量梯級利用,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及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
部分企業開始使用經濟型清潔能源,實現節能、環保
山西產焦約8000萬噸、陜西府谷神木地區產焦約4000萬噸。目前,山西孝義東義煤電鋁、金信易威、府谷府興、府谷同源、慶成易威、太原恒特、新能源、河津東方、霍州鴻泰、寧夏惠冶等10余家,利用了焦爐煤氣,與折算標煤相比,可省40%以上能耗.
·寧夏惠冶用焦爐煤氣實現節能、改善環保、煤耗由以前的2200元/噸,鎂,降低為現在的1200元/噸·鎂。
·維恩克用水煤漿,節約燃料20%,縮短精煉時間,節能、環保,提高生產效率。
部分企業實行能量梯級利用—節能降耗有明顯進步
·山西清徐北錄樹,利用還原爐余熱發電,六個月來已發電576萬度,噸鎂成本降低1069元,節煤48%,標志著中國皮江法煉鎂還原爐余熱綜合利用的又一次新的嘗試,取得可喜成果。
·太原易威、同翔都采用新型蓄熱燃燒技術,易威:節約了煤氣用量50%左右,噸鎂煤耗由原來11-12噸降為6-7噸。同翔:噸鎂耗煤量由原來的10.5噸降到6.5噸,能耗↓40%。
·通過余熱鍋爐推動射流真空泵,永發和晨光兩廠截止今年10月共推廣了117家鎂廠,銷售285臺套。與機械泵相比,節能、節油,平均噸鎂成本降低350元左右。
還原渣作水泥的添加熟料
皮江法煉鎂過程所產生的排放物都可綜合利用,充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特征。
廣靈精華的40萬噸鎂渣復合硅酸鹽水泥生產線、聞喜銀光5萬噸水泥廠在全國鎂行業率先利用了還原渣作水泥的添加熟料,起到推動示范作用,利用還原渣、煤渣和余熱蒸氣生產建筑材料和耐火材料、免燒磚蒸壓加氣砌塊磚。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