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抑制國內鎢礦亂采濫挖,保護和合理開發緊缺的鎢資源,國土資源部、原國家經貿委、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自1999年以來先后多次下發文件,對鎢礦生產秩序在全國進行清理整頓,但是礦業秩序并沒有得到根本性好轉,鎢精礦產量持續超標。記者調查發現,投資者為利所驅、地方政府暗中放任整治走過場、中下游冶煉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屢屢擴大產能過剩等原因,導致鎢礦生產屢屢整治屢屢反彈。
為了抑制國內鎢礦亂采濫挖,保護和合理開發緊缺的鎢資源,2002年起,國土資源部對鎢礦開采總量實施控制。中國鎢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2003年、2004年,全國115座礦山鎢精礦開采控制指標分別為4.374萬噸、4.3660萬噸和5.2萬噸,也就是這三年國內鎢精礦實際產量均超過控制指標60%以上。2005年,下達的控制指標為5.2萬噸,但全年鎢精礦產量超過7萬噸。中國鎢協調查發現,全國主要礦山普遍超產20%左右,其余產量都是非法礦山、礦點違法開采的。
--鎢礦不法盜挖濫采猖獗
鎢是重要的戰略礦產資源,廣泛用于國防工業、航空航天、核能、石油等行業。受去年鎢價走高影響,江西、湖南、廣東等“中國鎢資源走廊”區的一些國有鎢礦區內外,不法盜挖濫采猖獗。
大余縣漂塘鎢礦是江西省儲量最大的國有鎢礦山之一,20世紀80年代,漂塘鎢礦屬下的漂塘礦區被沿16號勘探線垂直分割,16號線以東歸漂塘鎢礦開采,以西歸大余縣崩崗山坑口開采,“礦中辦礦”由此而成。據漂塘鎢礦介紹,2004年7月,大余縣政府有關部門將崩崗山礦區轉讓給江西騰躍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崩崗山礦區以海拔450米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由于崩崗山下半礦區儲量少,且不實行規劃開采,江西騰躍公司的開采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漂塘礦區,如今已經形成“樓上樓下同時采礦”,目前騰躍公司在地下越界盜采深度超出漂塘礦區238米。
由于江西騰躍公司在崩崗山礦區越界開采,自去年以來致使漂塘礦區險些發生多起安全事故。據漂塘鎢礦介紹,2005年11月15日,漂塘鎢礦巷道底板被騰躍公司放炮擊穿,造成坑內鐵道和裝礦機突然下陷;12月19日,漂塘礦區正常作業面又與騰躍公司盜采作業點發生貫穿,致使礦山工程破壞,采場被迫停工停產。漂塘鎢礦副礦長袁明才說,如果騰躍公司越界開采完畢并棄之不顧,其與漂塘礦區高達238米的采空區必將成為巨大的儲水倉,而且開采越深,采空區越大,今后一旦漂塘鎢礦與其采空區貫穿,極有可能釀成重特大透水事故。
在一些國有礦山附近,個體民采也頻頻圈地,偷盜哄搶不絕。據江西蕩坪鎢業有限公司反映,公司屬下的蕩坪、半邊山、樟東坑周邊礦區已被個體民采三面包圍。去年上半年以來,一些無業人員和民工屢屢潛入礦區偷盜、哄搶礦產資源。蕩坪鎢業公司地質測量科科長胡聲全說:“炮聲剛響,一些民工就涌入洞內搶礦,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據蕩坪鎢業公司統計,在去年護礦工作中,共抓獲偷盜、哄搶國有礦產資源的不法民工385人,但由于企業缺乏處理和打擊手段,抓抓放放,如今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而在有“世界多金屬博物館”之稱的湖南省郴州市柿竹園有色金屬礦區,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公司總經理劉瀾明告訴記者,在他們依法從國家有償取得的35平方公里采礦區內,盜采或撿砂洗砂現象也存在。“去年9月最為猖獗,經過最近一輪的整治,情況有所好轉。”柿竹園有色金屬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總經理王裕全告訴記者,礦區亂采亂挖礦點最高峰時達到130多個點,截至今年元月中旬,至少還有約30個難拔的“硬釘子”。此外,在柿竹園礦區,最常見的就是遍布國有礦區內外的大大小小的選礦廠。專家告訴記者,這些選礦廠年選礦石總量,可能已經超過了柿竹園有色金屬公司3大選礦廠的總和。由于采用落后的選礦工藝,礦石回收率低,選礦后產生的尾砂中有大量寶貴的資源如鎢、鉬、螢石、鈹、錫、甲長石等白白被浪費。由于這些小選場很多都疏于管理,含有大量有毒物質的尾砂有時甚至就是有意偷偷向河道中排放,已經嚴重地污染了礦區及下游生態環境。類似情況,在郴州市石界塘礦區及湖南省臨武縣、汝城縣等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的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由于利益驅動,一些民工甚至潛入廢棄的礦區盜采或撿砂洗砂。廣東省英德市橫石塘鎮鎮長朱甲才介紹,石門臺鎢礦區早在十多年前就因資源衰竭而被閉坑,礦洞廢棄,但是去年11月以來,一批湖南民工從湖南進入廣東,偷偷將采礦設備運上山洗砂,現經整治才有所好轉;在廢棄的八寶山鎢礦區,當地民工在礦區附近大肆淘洗鎢砂也時有發生。
--屢次整治為何難以奏效?
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資本對暴利趨之若鶩
自2004年12月以來,鎢價由每噸2萬多元漲至目前的每噸10萬多元。中國鎢協介紹說,民營企業開采一噸鎢礦價格在2萬元左右,國有鎢礦開采成本每噸在2.5萬元左右。在巨大利潤驅動下,民營企業和國有礦山頻頻超采。而在國土資源部下達的總量控制文件中,提出要對超額生產的企業給予處罰,并相應減少下年度生產指標,但近年來全國115座主要礦山大多存在超產的問題,普遍沒有受到過相關部門的嚴厲處罰,就連通報批評都沒有,控制指標成了空頭指標。
第二、地方政府變相審批開采鎢礦,整治走過場
據中國鎢協介紹和記者調查,在湖南,一些政府明知資本為鎢而來,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為礦主開具鉛鋅礦采礦證、銅錫礦采礦證、鉍礦采礦證或者是有色金屬資源回收利用的證照,大量民營資本借此“掛羊頭賣狗肉”,大肆變相掠取鎢礦資源;甘肅小柳溝礦區目前探明鎢儲量12萬噸,自去年開始,甚至在未取得采礦證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就支持企業投入資金開始采選工程建設,預計今年下半年可正式投入生產。
據江西漂塘鎢礦介紹,與其緊鄰的崩崗山海拔450米以上的礦區在10多年前因無資源可采,被撤消采礦權,但是江西騰躍公司受讓礦區后,卻打著殘礦回收的名義向外承包,放縱不法民工越界進入國有漂塘鎢礦區內盜采。因事故頻發,去年初,贛州市礦管稽查大隊明令要求大余縣礦管部門在當年2月底前對這一礦區整頓完畢。但是今年1月中旬,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地段搭建有10多座工棚,窿口7個,多名工人仍在洗砂作業。而大余縣地礦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竟說,該礦區目前已經整頓到位,工棚、作業設施已基本拆除。
中國鎢協認為,地方政府這種暗中放任或整治手段不落實、不過硬的做法,助長了鎢礦亂采濫挖囂張氣焰。
第三、冶煉加工環節投資過熱 產能持續膨脹過剩
鎢礦大量開采源于中下游對鎢的需求。我國近兩年鎢冶煉加工環節擴張勢頭過快,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其中尤以鎢的初級產品仲鎢酸銨為甚。據中國鎢協介紹,2004年,44家鎢冶煉企業仲鎢酸銨的生產能力達到11.59萬噸,較上年增長8000噸,產能利用率為43.5%;而2005年,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鎢礦主產區仍然大上生產線,目前產能已經達到13萬噸。這種情況同樣蔓延至鎢粉、硬質合金、鎢電極、鎢絲、鎢鹽等鎢品,目前全國鎢粉產能利用率不到40%,硬質合金產能利用率不到60%。鎢電極、鎢絲、鎢鹽等鎢品生產線也在紛紛建設。
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公司總經理劉瀾明說,當前鎢產業發展存在重重隱憂。他指出,目前的鎢產業鏈,成本越來越像是一個“橄欖型”,采礦、下游精深加工利潤很高,中間冶煉和一般初級制成品利潤被攤薄。上游采礦利潤增加導致企業大幅擴大生產,其負面效應是加速消耗資源、刺激亂采亂挖和“富礦先采、有水快流”的短期行為,而下游精深加工的利潤幾乎全部集中在瑞典、美國、以色列等國外三大集團,中國以很高的資源代價,換來的總體經濟效益其實并不高。
中國鎢協認為,正因為鎢冶煉、加工能力超常發展,企業原料不足,生產閑置壓力加大而爭搶資源,進而導致鎢礦超產盜采、亂采濫挖現象的發生。
中國鎢協認為,民營企業越界盜采國有礦山,不但擾亂了鎢礦的生產秩序,而且因其采富棄貧、亂采濫挖,導致寶貴的有色金屬資源大量流失。目前我國鎢資源儲量已由原來占全世界儲量的66%下降至35.5%,如果亂采濫挖不加以根治,按照目前產量,我國現有鎢儲量和基礎儲量的靜態保證開采年限僅為12年和23年。
鎢業專家認為,當前國家有關部門應對癥下藥,加大對冶煉加工環節的整頓和管理,堅決制止選、冶、加工環節低水平重復建設;嚴厲整頓鎢礦開采秩序,對玩忽職守的地方政府官員追究責任;對超指標生產的鎢礦開采企業扣減生產指標,并給予停產整頓,直至吊銷生產許可證,以維護鎢礦生產總量控制政策的權威性,保證鎢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江西、湖南、廣東等地鎢礦亂采濫挖的情況已經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采取措施予以整治,但專家認為,整治的成效還有待時日檢驗。 (中國有色金屬報)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